
近日,奥迪A5L及A5L Sportback上市。这两款搭载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的燃油车表明,燃油车同样能够拥有智能化体验。它的出现不仅反驳了“电动化=智能化”这一简单等式,更为行业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汽车智能化本质的契机——智能化不应成为某种能源形式的专属标签,而应是跨越动力形式的技术普惠。
在技术发展史上,我们认识到一个真理:当某种技术从特定载体中解放出来,往往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燃油车与电动汽车在智能化赛道上的“和解”,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这场和解并非简单的技术迁移,而是对整个智能出行生态的重构——它允许多样性共存,尊重消费者的个性化选择,最终让技术进步的红利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破解燃油车智能化障碍

燃油车实现高阶智能化的技术障碍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奥迪A5L Sportback及A5L基于全新PPC平台和E³1.2电子电气架构的问世,这些技术瓶颈正被攻克。
上汽奥迪一位技术研发人员表示,E³1.2电子电气架构的高集成化和高扩展性,使燃油车也能拥有媲美电动汽车的神经网络。这一架构整合了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实现了城区领航的高阶辅助驾驶和复杂场景下的精准感知。值得注意的是,全新A5L家族全系quattro四驱车型标配的奥迪赛道级S-Sport运动悬架系统,通过与辅助驾驶系统的协同,创造出独特的“人车合一”体验——这也是电动汽车难以复制的机械魅力。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燃油车与电动汽车在智能功能实现度上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级辅助驾驶在燃油车中的渗透率已达42%,仅比电动汽车低8%;而智能座舱的装载比例甚至出现了燃油车(58%)反超电动汽车(53%)的现象。这些数字有力地驳斥了“油车不配谈智能”的偏见。
从技术架构来看,智能化依赖的是电子电气架构的先进程度、算力平台的强大与否以及软件算法的优化水平,这些都与动力系统的能源形式无必然联系。正如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所言:“把智能化与电动化捆绑销售,是产业初期的市场行为,而非技术发展的终极形态。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像奥迪A5L家族这样的产品,它们将证明智能化的兼容性与多样性。”
智能化不应只有一种答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表示:“将电动汽车视为智能化的惟一载体,实际上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无形剥夺。”2024年J.D.Power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功能的期待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都市通勤族更偏爱辅助驾驶功能,而驾驶爱好者则更重视智能系统对操控体验的提升。这种差异化需求表明,智能化应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智能化最大的误区,在于试图用单一标准来满足所有需求。”赵福全强调道。以奥迪A5L Sportback为例,其智能系统提供了5种模式选择,甚至保留了纯粹手动控制的选项。这种灵活性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响——在预售订单中,有30%的消费者选择了保留更多人工干预权的配置版本。
不同能源形式的用户画像存在显著差异。蔚来汽车用户研究院的调研结果显示,电动汽车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智能座舱娱乐功能的时间是燃油车用户的2.3倍。而宝马M系燃油车用户中,有78%的消费者表示“不愿将方向盘完全交给电脑”。智能化的价值在于放大每种车型的独特魅力,而非抹平差异,这种认知正在催生出更具包容性的智能技术开发理念。
技术中立成为行业共识

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将是开放生态与封闭生态之间的较量。当华为乾崑系统同时应用于奥迪A5L家族和一汽奥迪Q6L e-tron时,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然释放:智能化技术正在跨越能源形式的界限,构建更为包容的产业生态。
这种技术中立的趋势正在重塑供应链格局。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透露:“我们为燃油车开发的48V智能锂电系统,出货量已突破百万套。”而传统燃油系统供应商博世也在积极转型,其最新开发的智能燃油喷射系统能与自动驾驶系统实时通信,实现动力输出的精准控制。行业正在告别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
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21~2024)中,明确提出了“智能功能应独立于动力系统进行评估”的内容。这一标准为燃油车的智能化扫清了政策障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25年初发布了类似的全球标准,这标志着技术中立原则获得了国际认可。
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上汽奥迪为A5L Sportback提供的智能功能订阅服务,允许用户自由选择所需模块,而不必为不必要的电动化功能付费。这种按需付费的模式,本质上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数据显示,采用灵活订阅模式的智能功能,用户激活率是强制捆绑销售的2.5倍。
跨界合作正在开辟新的可能性。奥迪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传统高端车企提供整车平台与调校经验,科技公司贡献数字化与智能化能力——已成为行业典范。奔驰与英伟达、宝马与高通也建立了类似的伙伴关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预测:“未来将没有纯粹的汽车公司或科技公司,只有出行体验提供商。”
智能化不应成为消灭差异性的标准化过程,而应成为放大每种出行方式独特价值的赋能工具。当技术能够尊重用户的能源选择自由和驾驶风格差异时,它才真正回归了服务人类的本源。当工程师们不再追问“哪种能源形式更适合智能化”,而是思考“如何让智能化服务所有能源形式”时,技术才真正找回了它最初的人文使命。这场悄然发生的“智能和解”终将证明:出行方式的未来,并非非黑即白的替代关系,而是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荣。
文:韩冬 编辑:郭晨 版式:李沛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