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西装亮出开山刀,这才是2025年车圈的真相

不装了,摊牌了。

2025年二季度的这份所谓“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一份大型精神状态诊断书。什么“增速提升、结构优化”,翻译过来就俩字:疯了。所有人都疯了。新能源渗透率稳定突破50%,这根本不是什么里程碑,这是诺曼底登陆,是楚河汉界中间那堵墙被推倒了,从此以后,战场上再也没有中立区,只有你死我活的登陆战。

之前大家还假装体面,搞点技术发布会,聊聊用户体验,整个什么“遥遥领先”,背后捅刀子好歹还穿个西装。现在呢?现在是直接把西装一脱,露出里面的花臂和开山刀,指着所有同行的鼻子说:“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你看那个零售数据,二季度卖了577.8万辆,同比增长15.5%。这数字好看吗?好看。但你得看这数字是怎么来的。这不是消费升级,这是消费“惊吓”。是车企们用“自爆式袭击”的价格战,把消费者直接炸懵了,让他们在“现在不买明天就亏一个亿”的幻觉里,哆哆嗦嗦地掏了钱。讲真,有时候下班开车回家,看着路上那些不要命的电单车,我甚至会怀念当年驾校教练的咆哮。

撕掉西装亮出开山刀,这才是2025年车圈的真相-有驾
撕掉西装亮出开山刀,这才是2025年车圈的真相-有驾

整个市场的核心,就是那个10万到20万的主流价格带,现在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是修罗场。以前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这里掰手腕,现在是所有新能源车企在这里玩大逃杀。A品牌发布会刚说自己是“50万以内最好的SUV”,B品牌转头就出一个配置几乎一样但价格直接干到你脚脖子的竞品,C品牌一看,坏了菜了,直接把自家旗舰拉出来,说不要998,不要888,今天只要骨折价,再送你一堆你可能这辈子都用不上的“智能”功能。

这他妈的简直就是疯人院!

最好的手段不是把蛋糕做大,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谁也别吃。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悄悄端走了,那现在的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和蜡烛都没放过。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状态?不存在的。

然后我们再聊聊那个所谓的“技术迭代”。报告里说“纯电主导、插混回暖、增程回升”,写得文质彬彬。实际上呢?这就是一场大型的“信仰战争”。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换过油车也换过电车的中年人,我看现在这个市场,感觉就一个字:癫。纯电车主,尤其是特斯拉那样的,已经不是在开车了,是在修行,是在维护一种信仰。你跟他聊续航,他跟你聊极简主义;你跟他聊内饰,他跟你聊智能驾驶的未来。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把所有参数都胜过它的车摆在他面前,他只会觉得你在亵渎神明。

撕掉西装亮出开山刀,这才是2025年车圈的真相-有驾

而插混和增程呢?这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还魂”。这帮人之前被纯电的续航焦虑和充电桩“刺客”搞得心态爆了,现在发现,诶,原来还有这种既能用电省钱,又能在关键时刻用油保命的“压缩毛巾”式技术。这哪是技术路线的回暖,这分明是被现实毒打之后的一种“开窍”和“顿悟”。他们悟了,原来开车的本质不是为了环保,不是为了智能,是为了能安安稳稳地从A点到B点,尤其是当你老婆孩子都在车上的时候。

至于那个被反复吹嘘的“智能化”,我还是那个暴论:自动驾驶的未来,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你那个几百万行代码的算法,几百T算力的芯片,能算得过一个突然从绿化带里横穿马路,并且坚信“只要我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的大爷吗?你那套“金钟罩铁布衫”一样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矩阵,能防得住一个不讲任何物理规则和交通法规的“任意门”吗?

只要老头乐还在狂奔,所有关于L4、L5的PPT就都是在整花里胡哨的。真正的智能,不是让车像人一样思考,而是让车能预判所有“不像人”的行为。三体人看了我们现在的交通状况,估计都得气活过来,连夜把水滴派过来重启秩序。

再说说出口,二季度新能源出口暴增89.6%,占比干到43.45%。这数据太漂亮了,漂亮得像一场骗局。我们现在干的事情,本质上就是一场针对欧洲老牌车企的“闪电战”。在他们还在为柴油门的烂账扯皮,还在纠结工会和环保少女的时候,我们直接用一套他们看不懂的互联网打法,配上丧心病狂的产业链成本控制,把一艘艘满载“新物种”的滚装船开到了他们家门口。

这哪是卖车,这是在搞文化入侵,是把“道诡异仙”的修仙法门带到了一个习惯了骑士小说和魔法学院的世界。他们当然会怕,当然会搞关税壁垒。但你也别高兴太早,我们这种打法,本质上还是在用性价比掀桌子,品牌玄学那套,我们还没玩明白。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三叉星徽。它就算给你个拖拉机发动机,只要标还在,就有人愿意为这个“信仰”买单。我们的车,现在还处在“东西是真好,就是感觉差了点啥”的阶段。差的这点啥,就是玄学。

撕掉西装亮出开山刀,这才是2025年车圈的真相-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圈比作修仙界,可能有点对不起那些真心修炼的道友们,他们至少还讲个道法自然,车圈讲的是“道诡异仙”。

报告最后还煞有介事地展望未来,说什么“政策持续发力”、“供给端聚焦细分场景”、“全球化竞争加剧”。是是是,都对,但都说到了皮毛。真正的未来是什么?是这场“发疯”会持续多久,以及谁能在这场疯狂中活下来,并且把“发疯”变成一种新常态。

那些说什么燃油车出口能“发挥过渡与平衡价值”的观点,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自我安慰。什么叫消化国内产能?不就是承认自己打不过,只能去欺负一下那些网络还没普及、充电桩比大熊猫还稀有的第三世界兄弟吗?这种看似落后的产能,反而成了某些车企的“压舱石”,让他们在新能源的惊涛骇浪里不至于立刻翻船。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黑色幽默。

所以怎么办?面对全球化的壁垒和成本技术的瓶颈,那些报告里的“本地化建设”、“产业链协同”都是正确的废话。真正的答案,藏在所有车企CEO那日益憔悴的眼神里。答案很简单,继续发疯。

加大,加大,再加大。用更疯狂的价格,用更离谱的配置,用更快的迭代速度,在别人反应过来之前,在关税的刀落下来之前,在消费者的热情被耗尽之前,直接把他们打到生活不能自理,让整个渠道血栓都变得可以接受。

这,就是2025年车圈唯一的生路。要么杀出一条血路,要么成为血路上的一具白骨。

太阳升起时,没人关心黑暗中死了谁。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