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百万豪车的突围之路
——和菜头风格改写(约1000字)
今年的中国车市,不知道是不是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了“自己的孩子”登上舞台中央。一个春天,小米SU7横空出世,预定量像电影院里的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冒出,创下了国产车近29万辆一小时订单的神话。但这还没算完,江淮汽车的尊界S800更是破了天花板,用“中国造”硬生生闯进了百万级超豪华轿车这块原本留给“外国亲戚”的地盘。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百万豪车。
说到这,不少商业圈的老狐狸,包括我在内,都在想,这玩意儿,到底厉害在哪?于是,我带着一群跟我一样“嘴多”的企业家,同学身份“伪装”地杀进了江淮的大本营。
江淮是什么来头?老大哥级别,诞生于1964年,安徽汽车的“定海神针”。你熟悉的所有汽车类型,这家公司几乎都做:卡车、商用、乘用、MPV、SUV……快餐厅那种菜单。厉害的不是品类多,而是它能跟上时代浪潮,谁当红就跟谁混。2016年搭上蔚来快车,搞出了中国首款高端电动SUV;2024年联手华为,把尊界S800推上天,扬言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劳斯莱斯”。
我们开进尊界生产车间,那场景,堪比电影。你以为会看到汗流浃背的工人?错。厂房里冷冷清清,1800多台机器人刷刷忙活。冲压、焊接、喷涂、组装,全是智能机械臂在秀肌肉。如果加点背景乐,分分钟“赛博朋克”大片。
六辆尊界不同配色,像电影里的主角团阵列门口,等着我们一群人轮流挨个摸。可惜,领导说“不让拍”,否则朋友圈一定爆了。但比车更金贵的是,江汽掌门项兴初在现场给我们上了一堂“中国汽车的时代叙事”课,干货密集。
项总先是抛出灵魂拷问:造车企业,真有必要什么都自己来吗?他的话,跟“大国崛起”理论背道而驰——别幻想全面开花,合作才是王道。“机会到处都有,但不是你的蛋糕你就别上手。”比如宁德时代,靠死磕电池搞成了“宁王”,几百亿砸进研发,电池才敢教别人怎么用。江淮能和华为结盟,靠的也是各有专长,互为赋能。
有同学不服:“我也想跟华为玩,凭什么你可以?”项总笑了,20年前我们就琢磨明白了:要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不能成巨人的“包袱”,而得是同频共振的“增益器”。
再看华为挑队友,多么小心翼翼。从赛力斯问界到北汽享界、奇瑞智界、江汽尊界,再到上汽尚界,合作无一不是“灵魂级”渗透。赛力斯总裁说,先学华为“以用户为核心”的文化。北汽董事长更狠,要求灵魂深度融合。江淮也认同:与华为合作不是简单买技术,是组织底层的转型。如果不对标活学,品牌做不大。对标华为,重塑江淮,这事有多难?比造一辆好车难一百倍。
尊界S800发布仅一月,“大定”突破6500辆,真成了“现象级”。而买这车的,都是有钱有闲、技术见长、对未来永远保持好奇心的极客。恰好,我这组织不缺人会提问。灵魂千锤百炼,来都来了,岂能放过采访机会?
玲珑轮胎的冯总关心未来战略,是全栈输出还是定点突破?岑科科技柯总想分辨,尊界靠的到底是硬实力还是软价值?大乘汽车吴总更直白,问如果碰上国外黑客攻击,江淮和华为“后院起火”怎么办?
这些问题,项总只卖了个关子,想学真本事,还是得滚去现场跟顶尖企业家同行。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中国汽车正在用科技和合作,逐渐冲破“极限制造”。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附庸风雅也好,虚心求教也罢,唯一能做的,或许是好好思考——等哪一天,亿万中国用户对所有本土豪车都能大声说:这车,值得!那才是中国制造走进豪华世界的真正胜利。
作者 | 吴婷
(根据原文及和菜头风格重组)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