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着眼前这台崭新的SUV,王先生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方向盘。销售顾问报出的最终价格,比他两周前询价时仅低了不到2000元。“都说‘金九银十’要大降价,这优惠力度似乎……”他话语中的疑惑,正是当下无数消费者的心声。曾几何时,车市的价格战打得硝烟弥漫,动辄数万的降幅令人咋舌。然而,步入2023年的金秋,一个微妙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降价这把“利器”,似乎不如往日锋利了。这背后,是一场关乎汽车价值体系的重构,也是消费逻辑升级的必然结果。
消费者“免疫力”升级,降价效应边际递减
过去的几个月,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洗礼。“降价”二字高频出现,从新能源到传统燃油车,从自主新锐到国际巨头,无一不卷入这场汹涌的浪潮。正如文中北京某新势力直营店店长张闻的观察,频繁的降价确实让消费者产生了“麻木感”。最初的价格刺激带来的兴奋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层次的考量:今天买了,明天会不会降更多?那个尚未发布的新车,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惊喜?
这种心理变化,直接体现在了市场数据上。我们看到,虽然9月上半月主流新能源车企普遍迎来了“开门红”,比亚迪两周销量逼近10万辆,埃安、理想、蔚来等也表现不俗,大众ID系列在价格调整后也迎来了销量上扬。但进入第三周,风向悄然转变。Model Y周成交量下滑近2000台,海豚、AION S等热门轿车销量环比下滑,此前因降价冲上榜单的大众ID.3也跌出了Top10。市场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单靠简单粗暴地降低价格标签,已难以持续点燃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阈值被持续推高,持币观望、等待更具价值的新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定价体系重塑:崩而未溃,新秩序悄然建立
持续的价格战,深刻地冲击了传统的燃油车与电动车定价逻辑。一些案例颇具标志性:同平台的中大型SUV,ID.6的指导价比途昂低了4-8万;别克E5也比昂科旗便宜了8-9万;BBA的纯电车型如宝马i3、奔驰EQE,终端大幅降价后甚至比同级的燃油轿车3系、E级还要亲民。这直观地说明了燃油与电动两套定价体系的界限正在模糊、交融。
然而,价格的“崩塌”并非无序的全盘崩溃。车企在“保利润”与“抢销量”的天平上谨慎权衡。无休止的血拼不仅难以持续,更可能严重损害品牌价值和长期健康。比亚迪、领克、吉利等头部企业在沟通中透露的新思路极具代表性:定价策略变得空前谨慎。 不再追求“高开低走”,也不再盲目低价入市。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与目标用户(种子用户)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深入沟通,力求在定价之初就精准锚定产品的价值点,找到那个让消费者觉得“值”,同时又能支撑品牌定位的平衡点。这意味着,新车定价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不敢“造次”。
新规则:标杆引领,价值回归
那么,当降价魔力消退,市场的新规则由谁来定义?我们看到,一个个标杆车型正成为细分市场价格的“锚点”:
紧凑级家轿: 比亚迪秦PLUS DM-i的定价(尤其是冠军版9.98万起),迫使丰田卡罗拉纯燃油版、本田思域、丰田雷凌乃至大众朗逸、通用英朗等合资劲旅的成交价纷纷下探至10万以内区间。
紧凑级SUV: 宋PLUS DM-i、哈弗枭龙MAX、银河L7的成功,稳固了该级别约14万元的售价门槛。
中型/中大型轿车: 分别在16万和20万出头站稳脚跟,比亚迪汉、海豹等车型功不可没。
20万+中高端市场: Model Y、理想L7/L8/L9系列成为重要的定价参考系。后续进入者,如问界新M7、领克08等,往往采取“对标标杆核心价值(配置、智能化、理念),价格下探2-4万甚至更多”的策略,以此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
这种“标杆定价”现象,本质上是以头部畅销车型所体现的强大产品力和消费者认可的价值为基准,推动形成的新价格秩序和市场共识。它标志着市场竞争从单纯的价格数字比拼,转向了综合价值的较量。
破局者:新技术、新配置、精准定价的价值共鸣
当降价本身难以撬动销量,市场的突破口在哪里?2023年末至2025年初的明星车型给出了答案:
AITO问界新M7: 华为技术赋能的强大光环(“鸿蒙座舱”、“智驾体验”深入人心)是基础,但引爆市场的关键是其极具诚意的定价调整。相比老款,新款价格下调4-7万,入门版比理想L7便宜7万多,叠加超3万元的官方政策,形成了“买低配也等于高配”的极高性价比感知,“价格下探超10万”的杀伤力立竿见影,订单火爆,试驾排队的景象重现。
吉利系(领克08、银河L7/L6): 走出了“合理牌”路线。依托吉利强大的体系力和研发降本能力,以扎实的产品力挑战标杆。银河L7凭借高于比亚迪宋PLUS DM-i的刚需配置(如3挡DHT插混系统亮点)和更优的智能化体验,定价虽略高于秦PLUS DM-i,但实现了错位竞争,连续月销破万。领克08则以20.88万起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搭载Flyme Auto媲美新势力的智能座舱、23扬声器哈曼卡顿等高阶配置,精准打动追求品质与科技的年轻用户,迅速收获万台大定。
焕新小鹏G9: 经历市场考验后的小鹏G9,果断舍弃了早期“炫技”思路,优化低频配置,聚焦核心智能优势,入门价直降4.6万元,使价格竞争力大幅提升(相比阿维塔等),72小时8000台大定成绩实现了“变废为宝”,验证了价值回归策略的成功。
这些成功案例清晰地描绘出当下破局的关键:技术领先性 + 配置诚意度 + 精准定价 = 强大的市场穿透力。 消费者愈发精明,一面是搭载新技术、新配置且价格更合理的新车,一面是仅靠老技术和口碑支撑的大幅降价旧车,选择的天平自然会向前者倾斜。这既是“等等党”的胜利(等到更好的产品),也是市场创新的胜利(车企推出真正打动人的产品)。
展望2025: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必然跃迁
进入2025年,国补政策延续与车企销量目标的激进(如零跑、小米、岚图目标翻倍),预示着价格竞争的压力依然存在。年初众多品牌(理想、零跑、特斯拉、小鹏等)的开年即“开战”也印证了这点。国家层面“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兜底”(车企纷纷响应推出“兜底三件套”:现金、积分、加电)。
然而,正如行业专家所洞察,这场“价格战”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1.效果递减与利润压力: 持续降价并未普遍带来销量的显著跃升,反而侵蚀了利润,挤压了研发投入空间。车企对价格战的反感情绪在滋生。
2.消费心理转变: 消费者对频繁降价产生“免疫力”,甚至出现“越降价越不买”的逆反心理,担心品质缩水或“背刺”。他们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智能化水平和独特价值愈发看重。
3.市场分层与需求多元化: 微型电动车、家用车、SUV、越野车、豪华车、露营车等细分市场蓬勃发展;年轻女性、老年用户等多元群体需求被激发。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蓝海的出现,为车企提供了避开同质化价格红海的新赛道。
4.政策引导与市场回暖预期: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等专家认为,随着国家促消费政策发力,市场需求有望回暖,有望缓和极端价格竞争。
因此,2025年及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主旋律,将不可避免地加速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变。这意味着:
车企核心竞争力: 将从成本控制能力,转向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定义能力、精准满足细分需求的能力以及品牌价值营造能力。
消费者获益: 将获得更多真正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匹配度的优秀产品,而非仅仅是价格低廉的妥协之选。
行业健康发展: 良性的价值竞争将促使资源向研发、创新和服务倾斜,推动行业整体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价值锚定,方得始终
“4S店消亡之际,车价不再降”的表象之下,实质是汽车产业价值体系的重塑与消费逻辑的成熟。当消费者愈发理性,价格标签不再是唯一的指挥棒;当车企在利润与生存的倒逼下,开始敬畏市场、精研产品、谨慎定价,一个以真实价值为核心的市场新秩序便自然成形。传统销售模式的转型(如直营、代理)加速了这一进程,让价格体系更透明、更稳固。
车价的趋稳,并非市场活力的衰减,而是竞争维度升级、价值理性回归的必然结果。展望未来,那些能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和精准价值传递上建立坚实护城河的车企,将在“价值战”的新时代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更持久的成功。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少的“选择困难”,更多的“值得拥有”。汽车市场,正驶向一个价格更透明、价值更彰显的新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