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前,北汽蓝谷的三季度财报公布了,拿出来一看,确实是“好坏参半”。
车子销量节节攀升,名气也逐渐响亮了起来,可是细细瞧账本,发现公司还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而且这个坑越挖越深……
表面风光
从整体来看,北汽蓝谷今年的表现确实挺猛的。前三季度,他们一共卖出了11.15万辆新能源车,比去年多了超过六成。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九月份,一个月里就卖出了两万多辆,达到了今年的最佳月度销售纪录。
这意思就是说啊,咱们老百姓对北汽新能源车的认可度越来越大了,街上跑的“极狐”那些车也的确变得越来越普遍。
内里隐忧
热闹别人享受,麻烦却是自己扛。
要是专门看第三季度,问题就显眼啦。
尽管这车今年比去年卖得更火,可公司整体的营业收入反倒少了差不多3.5个百分点,没有涨反而跌了点儿。
这真是挺奇怪的,不会是车都免费送了吗?当然不可能,它的原因其实还得看“卖的到底是哪款车”。
三季度拿下了4.4万辆的销量,而最主要的功臣呢,还是极狐品牌新上市的小型车——T1。
这款车定价才6.28万,和五菱宏光MINI、比亚迪海鸥一争市场,一出场就火爆,首月订单就突破了3.5万辆,9月实际交付也有1.01万辆。可以说,没有它,销量情况还真挺难看的。
不过,大家都心里有数,这种便宜的小车,其实就是走的薄利多销的策略。
卖出一辆车,可能就赚不了几个辛苦钱,甚至为了抢占市场而赔本打广告。这种做法虽然能让销量数字上涨,但对公司整体的收入和利润贡献,实际上也没多少。
另一边,被寄予厚望的“冲高”选手——享界品牌,却出了点状况。
到了三季度,享界仅售出8200辆车,比二季度还要少一些。尽管新推出的享界S9T车型订单还算不错,可受制于产能有限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如问界M9、理想L7这些强劲对手,始终没能拉开销量的规模。
高端车卖得不怎么样,利润也就难上涨。这就像一个家里,指望着出去挣钱的顶梁柱没赚到钱,光靠节省过日子,日子依旧紧紧巴巴的。
核心困局
卖车赚不到钱,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亏本。
到了第三季度,北汽蓝谷又亏损了超过11个亿。
现在这事儿也不算新闻啥了,算算他们已经连续亏了23个季度,五年多时间里累计亏损突破了330亿元。这数字挺吓人的,能把不少公司都给压垮。
一直亏损着,像个无底洞似的,一点点蚕食着公司底蕴。到九月底,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只剩下20.87亿元,比去年年底大幅缩减了一半多。
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公司的现金流也变得捉襟见肘,手头的资金几乎缩掉一半,可短期借款反而大幅上涨,说明公司目前的日子挺紧巴巴的,偿还债务压力也不小。
战略迷思
在这种情况下,北汽蓝谷采取的策略就是“以价换量”。
这几年,极狐品牌的价格一路走低,从十几万的车,直接降到六万左右的小车,这招短时间内立刻起作用,销量也跟着飞涨。
不过,要说这些事没有副作用,那可就天真了,品牌的形象基本定格在“低价”标签上,如果后续打算推出更高价的车型,消费者可能就不买账了。赚大钱的路子不太现实,光靠卖便宜货,想弥补那庞大的研发和运营投入,真是难如登天。
小车市场格局很激烈,极狐T1起步还算顺利,但碰上五菱、比亚迪这些扎根多年的强劲对手,能不能长久立足,还是个悬念。
未来出路
北汽蓝谷可没闲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比如和小马智行合作推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有300辆车开始试运营了。
极狐品牌也在拼命开拓国际市场,打算把车推向全球嘛。再者,公司还打算凑60个亿,用于研发新款车型和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这些方向看着挺有前途,但关键在于,远水不能解近渴。自动驾驶走向商业化还挺遥远,海外市场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得努力把享界这个高端品牌真正打响,或者让极狐在卖车的同时,能找到能赚点钱的路子。
结语
目前的北汽蓝谷,就像个偏科的学生,借着低价策略把“销量”这一科勉强拉到及格线,可“盈利”这门课一直不及格,而且负债还在不断增加。
在这个激烈的新能源车市场,要只追销量不顾利润,终究是个冒险的把戏。
对北汽蓝谷而言,想要快速找到盈利的出路,而不是一味花钱拼市场,真是一道生死关要闯。这条路,估计挺不轻松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