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的瓜,真是一个比一个大。东风和华为牵手成功,官宣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杨青和任正非站一块儿的画面,直接把“智能汽车下半场”这几个字焊死在了热搜上。紧接着,长安也不甘示弱,一口气放出未来三年要推35款“数智新汽车”的猛料,还把全固态电池量产的时间表都安排上了。这哪是车企发新车?分明是科技公司开发布会!
更劲爆的是,东风和长安背后的母公司正在筹划重组,整个行业都在猜:国内会不会诞生一个年销量超560万辆、营收近8000亿的“超级汽车航母”? 有人说这是天方夜谭,可国资委都发话了,要推动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战略性重组。这风口一来,连空气里都飘着“变天”的味道。
那问题来了:如果真合并了,谁当老大?总部放哪?别急,业内早有“一总部、多基地”的猜想——就像当年宝武钢铁那样,总部统一指挥,各地基地各司其职。这样一来,既不伤感情,又能高效整合资源。听起来是不是挺靠谱?反正我觉得,这波操作要是成了,国产车的牌面可就真支棱起来了。
先说说东风和华为的这次联手。很多人以为就是签个字、拍个照的事儿,其实不然。从2018年首次合作到现在,东风和华为已经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但这次不一样,关键词是“全面深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只是“HI模式”(华为Inside)那么简单,而是要从整车智能化、企业数字化到生态共建,全链条打通。华为的智能座舱、高阶智驾、鸿蒙生态,以后可能真要全面上车东风系了。
你想想,一辆搭载华为最强智驾系统的东风SUV,百公里加速快得上头,自动泊车稳得一批,语音交互聪明得像你对象——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出片利器”+“驾驶玩具”二合一?而且东风本身底盘调校功底不差,再配上华为的智能算法,简直是“老树开新花”。
再看长安这边,那更是火力全开。三年35款新车,平均每一个月多就得推一款!启源主打经济实用,深蓝玩的是科技运动,阿维塔直接冲着高端豪华去。这三品牌矩阵一摆,从买菜车到装逼利器,全给你安排明白了。
更狠的是电池布局。2027年全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干到400Wh/kg,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续航2000公里不是梦,充电10分钟跑800公里也可能实现。现在的电动车还在拼800V平台,人家已经在瞄着“油车终结者”去了。到时候,那些还在喊“续航焦虑”的朋友,怕是要被打脸了。
而且长安还砸2500亿搞研发,招1万名科技人才,这哪是造车?这是在建“汽车界的华为”啊!三电技术自己搞,芯片算法自己研,这自主可控的底气,顶呱呱。
当然,光说自家好还不够,咱得拉出来比比。先看理想,现在可是新势力里的“国民神车”担当,家庭用户最爱。空间大、舒适性高、增程没焦虑,确实香。但你细品,理想有点像“床车”界的顶流,适合慢悠悠开,真要飙个操控、玩个智驾,它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而且纯增程路线,长远看是不是有点“老咕噜棒子”了?
再看特斯拉,Model Y依然是“神车”级别的存在,百公里加速快得让人腿软,FSD智驾也确实牛。但它那内饰,简陋得像毛坯房,悬挂硬得像板车,开起来是爽,坐久了真想气的蹦起来。而且价格波动跟坐过山车似的,刚提车就“跌冒烟了”,车主心态能不崩?
反观东风和长安这波操作,一个是传统车企+科技巨头的强强联合,一个是自研自产、全面开花的全能选手。一个走“智能协同”路线,一个玩“全产业链”布局,各有各的狠招。
东风有华为加持,智能化这块直接起飞;长安自己搞电池、搞研发,核心技术牢牢攥在手里。两家要是真合并了,那简直就是“王炸”组合——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三件套齐活了。
还有人担心,重组之后会不会内耗?会不会“天塌了”?我觉得大可不必。参考宝武钢铁的“一总部、多基地”模式,东风和长安完全可以保留各自品牌特色,东风主打稳重可靠,长安突出科技运动,阿维塔继续走高端路线。总部统一战略,基地各自发力,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能形成合力。
而且你看现在这趋势,智能汽车已经不是单纯比谁马力大、谁油耗低了。风阻系数、三电效率、智驾水平、生态互联,哪一项都能决定生死。东风和华为合作搞数字化升级,长安自己砸钱建50GWh电芯厂,这些都是在为未来十年铺路。
说白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车企竞争,而是一场关于“谁能定义下一代汽车”的战争。东风和长安,一个牵手华为,一个自研电池,两条路,其实目标一致:让中国车在全球舞台上,上桌第一个动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考虑买这样一家“超级车企”旗下的车吗?是喜欢东风+华为的“强强联合”,还是更看好长安自研自产的“全能路线”?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