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上岗,街头补货,改变传统服务

凌晨三点的西安街头,本应只有外卖员在冷风中疾驰。但这一夜,灯光下有种不同寻常的影子缓缓滑过路口,不急不躁,也不需要支烟递水:一辆无人配送车,侧身贴着“彩安盈物流”,在一片无人的小巷,停在了某自动售货机前。它像刚从另一个时区归来的失眠者,默默完成着对机器的补货,然后——头也不回地驶向下一个站点。整个过程没有一句人声:机器为机器补给,只留下一地包装纸壳和一丝“人类缺席”的凉意。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卖可乐的不是胖大叔、搬箱子的也不是送货小哥,甚至于连维护城市流通动脉的人,都只剩下一组后台指令和一块电池——你还会觉得自己住在一座“有人情味”的城市吗?

这并不只是一个科幻片里的桥段。2025年的西安,彩安盈商贸的马总,已经把这场“人被机器取代”的效率革命,搬到了现实生活里。而我们在现场——其实也和无人车一样,见证了一次静悄悄的大变局。

事情很简单,也很残酷。自动售货机运营过去高度依赖配送司机,一个点开盒子的微笑背后,是月薪、社保、老龄化和新生代“不爱干”的多重压力。马总说得直接:“养一个司机一年至少小十万,稍微出点事就服务波动。”想想也是,你永远无法预料,人会请假吗、会离职吗、今天车坏没坏,明天能不能换人补位。这些“不确定”,如同凌晨时分漏掉的最后一支香烟,不致命却够让运营人抓狂。

无人车的到来呢?“去司机化”,听着像是个冷冰冰的管理术语,实则是运营商过不去的钱包冷静决定的结局。跑一圈不用请假,车辆油耗大幅下降,不愁司机临时‘带薪失踪’,更没了‘车挂了人赔钱’的险境。这样一分析,怪不得马总笑得嘴角发僵——这不是“科技向善”,更像是“成本驱动的无奈求活”。

但别以为这就完了,科技总不会只满足于“省点人工费”。无人车真正的杀手锏,在于它重构了整个服务逻辑。比如,城区交通拥堵,人开货车,动辄就是“红灯等半个小时,小巷拐不进”,无人车可以灵活穿梭,避开高峰,自动规划最优路线。跑城郊、下老社区、搞偏远点位,以前司机得嚷嚷“老子明天不干了”,现在全是“后台调度、按需抵达”。如果你有幸(或者说不幸)在凌晨亲眼看到一整排红灯无人配送车并排过红绿灯,别感到惊奇,这就是人类赋予算法的自动自觉。

听起来很炫酷?还没完。专业人士沈哲明直接抬高了讨论的格局:“无人车与无人售货机的结合,远远不是‘按时搬货’这么简单。”他甚至预判了两个可能改变行业走向的新思路。

无人配送车上岗,街头补货,改变传统服务-有驾

其一,无仓化运营。过去,哪怕只做小规模经营,自贩机商家也得有自己的“前置仓”,等货来了上车,司机再去补货。现在呢?只要后台能同步商品流动,定时招呼无人车到货点,小卖部老板娘手抬一下,一天的饮料补给就全自动衔接上了,全程连“仓库”的影都看不到。不但节省场地,还避免库存积压,听着像物流特工片,实际上只是几段代码对接的事。

其二,自贩机或许即将进入“移动零售”时代。此刻,市面已经冒头了一堆可以“自驾兜风”的无人零售小车。短时间看,他们充其量是促销彩头或新鲜尝试;但谁能否认,未来的“便利”未必还在你家楼下,可能转眼就在你家楼下自动停靠、推销货品——从‘人找货’变成‘货找人’。我是搞破案的,不是科幻作家,讲这种行业趋势,还真有点“多管闲事”的嫌疑。

当然,我知道,行业里不少同行对这种变化并不纯欢喜。无人车很酷,可少了人的痕迹,城市是不是更“冷”了些?配送员不是只送饮料,他们有时会帮忙捡拾倒地的孩子、顺手留张纸条提醒机器故障。算法和代码再精准,也调不出一杯热水那么温度。曾经有人认为自动化是社会进步,我倒觉得“进步”这个词有点大得离谱。毕竟,城市的脉搏是不是还在跳动,很大程度上看,本来属于人的岗位被机器替换后,人类本身会不会疏远起自己本来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数据不会骗人。当人力成本节节攀升,机器能全天无休,卡着点帮你配送,你很难站在老板角度不心动。只是有时候,我也会带点职业自嘲地想:再这么下去,我那句老口头禅“人心比案情复杂”,是不是该改成“算法比人心管用”了?

无人配送车上岗,街头补货,改变传统服务-有驾

科技照进生活,像一只无声的夜行鸟,悄无声息地落在每个人窗前。可它嘴里啄回来的,不总是金风玉露,有时候,也夹点薄凉。我们该为少了几位“配送小哥”喝彩,还是要为机器重新定义“服务”这件事略感失落?无人车叩门的这一天,你会是提前扫码买单的拥趸,还是只想念昔日给你补货时递烟聊天的老吴呢?

无人配送车上岗,街头补货,改变传统服务-有驾
无人配送车上岗,街头补货,改变传统服务-有驾

人类和无人,似乎只隔着一道自动门。门开了,谁愿意第一个走出去,把答案留下?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