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6在惠州服务区充电9分30秒跑了402公里,特斯拉车主端着泡面回来时我们已经走了,阿姨问:你们这车加啥油?
隔壁特斯拉车主还端着泡面站在充电桩旁边,我已经拔枪准备走人。惠州小径湾服务区,从18%充到68%,表显续航多了402公里,手机计时器显示9分30秒。服务区阿姨拿着抹布凑过来,盯着充电口看了半天:“你们这车加啥油?”我想了想,说“加时间”。
她愣了愣,转身继续擦桌子。我挂D挡出服务区的时候,那个特斯拉车主泡面刚吃到一半。
这是i6的5C电池第一次让我觉得,高速补能这事儿可能真被重新定义了。工程师说什么“双梯度石墨+纳米硅”负极,我听不太懂,只知道800V平台电流拉到620A的时候,充电桩液冷板烫手,电池包温度还稳在50℃。咖啡都没做好,电已经够再跑大半个广东。
北京六环,副驾女友扭头看我的眼神像在看疯子
晚高峰,22公里施工路段没标线,我双手搭在膝盖上刷手机。副驾女友扭过头,眼神里全是“你疯了”三个字。车自己跟车、变道、绕锥桶,AD Max V13全程没让我碰方向盘。
这套系统训练数据从100万Clips涨到1000万Clips,平均接管里程提升30%。李想在群里放话“欢迎拿FSD V13来对线”,这口气听着狂,但北京开到长沙可能才需要摸一次方向盘,数据墙确实垒得够高。
深圳福田无保护左转更离谱。晚高峰对向电动车洪流,系统预判间隙1.2秒,一把方向切进去,后车比亚迪急刹鸣笛。副驾同事爆粗,我淡定拍照。VLA端到端模型把“看见-理解-执行”压缩到150毫秒,比人快三倍。这种“老司机式盲盒”开起来,有点上头。
GL8车主在服务区绕着i6后排看了三圈
停车的时候,旁边GL8车主探头看了一眼,然后绕车走了三圈,一句话没说。
右后座一键躺到140°,座垫抬升、小腿托弹出、10点气袋按摩启动,副驾同步前移折叠,腾出1.2米空间。孩子在21.4英寸后舱屏看动画片笑得满地打滚,前排司机听不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95%声学包覆盖率+双层夹胶玻璃+RNC主动降噪,80km/h胎噪压到58分贝,比图书馆还安静。
昌赤路连环弯,双腔空气悬架+CDC连续阻尼减振器让车身侧倾只有2.7°,后排老太太没碰头,直说“像坐高铁”。工程师私下说减振器用的赛车级调校,为了家用又把低速压缩阻尼下调15%。
那个GL8车主最后问了一句:“这到底是SUV还是会客厅?”我笑着没答。
导航去天津途中点肯德基,到服务区餐已经挂在车窗钩上
最离谱的是A2A功能。导航去天津,语音跟“理想同学”说想吃肯德基,车机自己和肯德基小K智能体对接,抵达服务区餐已经挂在车窗钩上,全程没掏手机。
更绝的是“车速取”。车辆识别到驶入取餐车道,天窗自动升起1厘米,服务员把咖啡塞进来,零接触。副驾女生说“这不就是贾维斯”,我说“差不多,就是不会飞”。
理想AI团队开放A2A接口给200多个品牌,星巴克、盒马、叮咚买菜都在排队。车机从娱乐屏进化成生活操作系统,这个方向比堆算力有意思多了。
北京到乌兰布统草原820公里,晚上回京导航显示无需补能
CLTC 720公里续航听着挺标准,实际跑起来才知道厉害。北京往返乌兰布统草原820公里,早上满电出发,到草原剩34%,晚上回京导航显示“无需补能”。
风阻系数0.23+碳化硅电驱+5C高倍率电池,高速120km/h电耗15.8kWh/100km,比Model Y长续航版低6%。副驾摄影师一路无人机航拍,回到起点还剩68公里续航,直呼“这不科学”。
广州北环高速的5C充电站更有意思。驶入车位,地锁自动下降,充电机器人滑轨前移、视觉识别、完成插枪,全程78秒。保安大叔看得挠头:“你们是要把加油工都干掉?”我说:“不,是让油枪变成历史文物。”
28.98万起,10月31日前锁单送2.5万配置
空悬、冰箱、电吸门直接打成标配。对比同价位小米YU7、Model Y,空悬、5C电池、激光雷达、后排屏、按摩座椅——对手基本没声音。
销售顾问私下说,展车到店三天订单破800,其中70%是L老车主增购。
开了半个月,最大感受是这车把技术藏得够深。不会逼着你去理解什么“双梯度石墨”,只会在服务区充电、高速智驾、后排躺平的时候,让你忽然觉得——哦,车原来可以这么开。
服务区那个阿姨后来又问:“充这么快,电池不会坏吗?”我说:“应该不会,工程师比咱们更怕坏。”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身擦桌子去了。
这个问题,大概代表了很多人对新能源的态度——半信半疑,但又忍不住好奇。而i6要做的,就是把“好奇”变成“真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