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度电池增程是坑,还是宝,车主说了算

最近汽车圈里头,总能听到一个新鲜词儿,叫“大电池增程”。

您一听,这名字就透着一股子“高科技”的范儿。

车企宣传的时候是这么跟咱们说的:想象一下,有这么一辆车,它装了一块差不多80度电的大电池,光用电就能跑个三百来公里,平时上下班、接送孩子,一个星期充一次电都绰绰有余,跟开纯电车一模一样,又安静又省钱。

80度电池增程是坑,还是宝,车主说了算-有驾

万一要出个远门,回老家或者自驾游,也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它还能加油。

发动机一响,就变成了“无限续航”模式,彻底告别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长队的烦恼。

听着是不是特别美好?

简直就是把纯电车的好处和燃油车的便利给捏合到一块儿了,好像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咱们老百姓买车,过日子,讲究的是个实实在在。

这听起来天花乱坠的东西,落到咱自己手里,开起来到底是个啥滋味?

这到底是咱们未来出行的终极答案,还是车企为了卖车,给我们画的一张大饼?

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得承认,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它精准地抓住了咱们现在很多人买新能源车的最大顾虑,就是“里程焦虑”。

尤其是一到逢年过节,高速上充电桩比厕所还难排队的新闻,大家肯定都看过。

所以,能加油的电车,这个概念一下子就打动了很多人。

理论上,它让你在城里享受了电车的低成本和舒适,又保留了油车的长途奔袭能力,这逻辑没毛病。

可问题就出在,为了实现这个“我全都要”的目标,这台车付出的代价,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最大的代价,就是“体重”。

咱们得明白,一辆车里要同时塞进去两套动力系统,一套是完整的电车家伙事儿,包括那块死沉死沉的80度大电池,光这块电池的重量,就得有个五六百公斤,跟一头小牛犊子差不多重了。

另一套,是传统的燃油系统,发动机、发电机、油箱、各种管路,一样都不能少。

这两套系统加在一起,这车的体重就跟吹气球一样涨上去了,轻轻松松就奔着两吨半去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80度电池增程是坑,还是宝,车主说了算-有驾

一辆我们常见的中型燃油SUV,比如本田冠道、丰田汉兰达这些,也就两吨左右。

这多出来的半吨重量,就好像你车里随时随地都拉着五六个成年人,天天陪着你上下班。

这么重的车身,开起来的感觉就全变了。

你一脚电门下去,得益于电动机的特性,车子往前窜的那一下还是挺猛的,看数据,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六七秒,不慢。

但是,车不是光跑直线的。

只要你稍微开快点,拐个弯,或者想在车流里灵活地并个线,那股沉重感就立马找上你了。

你会感觉车身晃晃悠悠的,像在开船,车头反应总比你打方向盘慢那么半拍,车尾也感觉拖泥带水。

在城市里开,尤其是在那种窄路掉头或者侧方停车的时候,就更费劲了,一把方向过不来的情况会经常发生。

本来开车是图个轻松方便,结果开这么个“大家伙”在城里挪动,跟练技术似的,心里头那叫一个累。

体重上去了,第二个问题就跟着来了,那就是能耗。

不管是烧电还是烧油,拉着这么重一个壳子跑,肯定都比别人费劲。

咱们先说用电。

很多人觉得,我这80度的大电池,官方说能跑三百多公里,我打个折,跑个两百七八十公里总行吧?

实际上,因为车太重,电耗高得吓人。

在市区里走走停停,红绿灯多一点,电门稍微踩得深一点,仪表盘上显示的百公里电耗轻轻松鬆就上到25度电了。

这么一算,你那80度的大电池,满打满算也就跑个三百公里出头,要是冬天再开个暖气,那续航掉得更快。

你等于每天都额外花着电费,拉着那套基本用不上的发动机和油箱在街上“巡演”,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那要是跑长途,电用完了烧油呢?

80度电池增程是坑,还是宝,车主说了算-有驾

情况可能更尴尬。

这时候,车上的那台小排量发动机就开始吭哧吭哧地工作,一边发电驱动车子,一边还得应付你超车时突然增加的动力需求。

让一个小身板去拉一个两吨半的胖子,可想而知有多吃力。

所以,这种车的亏电油耗普遍不低,百公里跑到8升以上是常有的事。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事实:它竟然比同级别的很多燃油SUV还要费油。

人家油车可没背着那块几百公斤重的电池跑啊。

你多花了好几万块钱买来的“省油高科技”,结果在最需要它省油的时候,它反而成了“油老虎”。

除了驾驶感受和能耗,这种“堆料”的设计还牺牲了车里实实在在的空间。

为了在底盘上平铺下那块又大又厚的电池,车内地板就必须抬高,最明显的就是后排中间的位置,会有一个高高的凸起,比一块砖头还高。

家里要是坐五个人出门,中间那位乘客的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非常难受。

还有后备箱,因为要给油箱和增程器腾地方,空间也被挤占了不少。

平时去超市买点东西还好,要是想放个婴儿车或者大件行李,就得费点劲,各种找角度才能塞进去。

一辆主打家用的SUV,在最基本的空间实用性上打了折扣,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说到底,这种背着80度大电池的增程车,更像是一个特定时期下的过渡性产品。

它试图用一种“堆砌”的方式,来解决所有问题,既要、又要、还要,结果却可能导致哪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出色。

对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市区里活动,一年也难得跑一次长途的家庭来说,一辆更轻便、更高效、价格也更实惠的纯电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那些真正需要频繁长途奔波的用户,一款技术成熟的混合动力车或者电池小一点的插电混动车,在燃油经济性上的表现会更加稳定和优秀。

这种大电池增程车,就像一个背着全套露营装备去公园散步的人,虽然准备万全,但大多数时候,那些沉重的装备都成了累赘。

它为那百分之五的极端情况,牺牲了百分之九十五的日常体验。

咱们中国汽车工业能想到这样的办法去解决用户的焦虑,这种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消费者,咱们在掏出真金白银之前,确实得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一个“面面俱到”却又“负重前行”的伙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