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老工厂的“临终急救”:日产为何急了?
故事的起点,是日产位于日本横须贺市的追滨工厂。
这座工厂今年64岁了,1961年投产至今,见证了日本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
巅峰时期,这里每年能生产24万辆汽车,是日产的“功勋工厂”。
但如今,它的产能利用率只有40%,连盈亏平衡线的一半都不到。
简单来说,这座工厂每天都在烧钱。
为什么?因为电动汽车来了。
传统燃油车需要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生产线,而电动车的结构更简单、零件更少。
日产自己也承认,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但自家工厂却像一位穿着西装打领带的老绅士,突然被拉去跳街舞:
节奏跟不上,动作做不对。
于是日产开始“断臂求生”:
全球17座工厂砍到10座,追滨工厂和湘南工厂直接进入“待宰名单”。
但问题来了:如果关厂,不仅2000多名工人失业,周边3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也会跟着倒闭。
这就像拔掉一颗牙齿,结果发现牙根缠着整张脸的神经。
这时候,富士康出现了。
这家中国台湾企业有个外号叫“代工之王”,给苹果造手机、给亚马逊做电子书,甚至给宝马、奔驰供应车载零件。
它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别人的设计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而且又快又便宜。
日产的算盘很明白:与其自己硬扛亏损,不如把工厂“外包”给富士康,既能保留工厂和供应链,还能分摊成本。
就像你家有个空铺子,与其闲置交税,不如租给网红奶茶店,还能抽成。
二、富士康的“造车野望”:从“代工皇帝”到“汽车老板”?
富士康可不是来当“打工人”的。
它早就喊出豪言:“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前三的电动车代工巨头”。
但现实很骨感:
目前它的电动车业务营收才20亿美元,连特斯拉的零头都不到。
为什么富士康这么急?
因为它的老饭碗在漏油。
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见顶,苹果、三星都在分散供应链,连小米、OV也开始扶持国内供应链。
富士康必须找到下一个“金主”。
汽车成了救命稻草。
但问题是,造汽车比造手机复杂多了:
一辆车有3万个零件,涉及安全、环保、法规等上百项标准,更别说电动车还要搞定电池、软件、自动驾驶这些“新玩意”。
富士康虽然能搞定生产线,但缺技术、缺品牌、缺渠道,就像一个厨艺高超的厨师,却不知道该用什么菜谱、卖给谁、怎么定价。
这次和日产谈合作,富士康其实是在下一盘大棋:
1. 借鸡生蛋:利用日产的工厂、供应链和日本本土资源,快速积累整车制造经验;
2. 曲线救国:先为日产代工,再逐步推出自己的电动车品牌,比如富士康MIH平台;
3. 卡位布局:抢占日本市场后,未来可能撬动丰田、本田等老牌车企的订单。
这就像一个学霸突然转行当厨师,先去米其林餐厅打工偷师,再开自己的私房菜馆。
三、日本汽车工业的“生死抉择”:向东看,还是向西看?
日产和富士康的谈判,其实是日本汽车工业的缩影。
过去十年,日本车企在电动车领域集体“掉队”:
丰田押注混动,日产的聆风电动车卖不过特斯拉Model 3,本田干脆把电动车研发外包给通用。
整个日本只有马自达、斯巴鲁等小厂还在挣扎。
问题出在哪?
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思维僵化。
日本车企迷信“全产业链自主”,从发动机到螺丝钉都要自己造,导致电动车成本高、迭代慢。
而中国车企玩的是“生态链模式”:
比亚迪搞电池、宁德时代做电芯、华为提供智能座舱,大家分工协作,快速试错。
更可怕的是,中国电动车正在“反攻”日本。
比亚迪已经在日本建厂,五菱宏光MINI EV卖得比雅马哈摩托还火。
日产不得不承认:
“未来五年,中国电动车将主导全球市场”,于是转身投资了中国公司阿尔特,让对方帮忙改造智能座舱、调整电池系统,好让“日产N7”适应中东的酷热和东南亚的暴雨。
这场合作的本质,是日本汽车工业在“向东看”还是“向西看”之间的摇摆。
向东,意味着接受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和价格;
向西,可能被欧美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本土化要求拖垮。
日产选择富士康,其实是日本产业界对中国供应链的“变相投降”。
四、电动车代工模式:是蓝海,还是陷阱?
日产和富士康的合作,再次把“代工造车”推到聚光灯下。
这种模式到底靠不靠谱?我们不妨拆解一下:
1. 优势:轻资产、快扩张
富士康不用砸钱建工厂,直接用日产的产能;
日产省了研发成本,富士康负责搞定生产;
双方风险共担,失败了各回各家。
2. 风险:品牌失控、技术空心化
如果富士康代工的车出问题,日产的品牌会受损;
富士康可能积累技术后“另立门户”,反噬日产;
日本本土供应链可能被富士康的中国供应商取代。
看看手机行业的教训就明白了:
当年HTC给谷歌代工Nexus手机,结果谷歌收购摩托罗拉,HTC被踢出局;
富士康自己也曾想做品牌机,结果被苹果警告“不准抢蛋糕”。
电动车代工更复杂。
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自己掌握电池、软件、自动驾驶技术,根本不允许代工厂插手核心环节。
而富士康目前只能搞定“拧螺丝”的活儿,如果不能突破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技术,迟早会被边缘化。
五、中日技术合作的“规则”:谁主导,谁受益?
日产投资阿尔特、联手富士康,表面是“中日友好”,实则暗藏博弈。
中国企业的野心很明确:借日本车企的全球渠道,把中国技术标准推向世界。
举个例子:
日产N7的智能座舱用的是中国企业提供的AI语音系统,但在中东市场,阿拉伯语方言多得像方言,怎么办?
阿尔特的解决方案是给AI加装“方言芯片”,让语音识别更精准。
这相当于在海外市场的“技术植入”,比单纯卖车赚得多。
但日本车企也不是慈善家。
他们需要中国企业的效率,却不想放弃主导权。
日产和富士康的合作协议里,一定会有“技术隔离条款”:富士康只能生产,不能碰设计、软件和核心专利。
就像麦当劳允许加盟商开店,但秘制酱料必须从总部买。
这场合作最终可能走向两种结局:
1. 蜜月期:双方互补短板,日产保住工厂,富士康积累经验;
2. 撕裂期:富士康想自立门户,日产卡脖子断供,合作破裂。
六、未来汽车的“新战场”:谁掌握生产链,谁定义规则
日产和富士康的谈判,只是一个缩影。全球汽车产业正在上演一场“生产革命”:
特斯拉:自建超级工厂,垂直整合电池、软件、充电网络;
苹果:找现代、麦格纳代工,但坚持全盘控制设计和生态;
小米:北京亦庄工厂自己控股,但用北汽团队代工;
比亚迪:既卖车,又给腾势、仰望代工,甚至接海外订单。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未来汽车的利润池不在流水线,而在软件、服务、数据。
谁掌控生产链的话语权,谁就能决定“什么时候升级功能”“收多少订阅费”“向谁开放数据接口”。
日产和富士康的合作,本质是传统车企的“自救”和代工厂的“逆袭”。
前者想保住百年基业,后者想改写游戏规则。
这场谈判的结果,可能影响未来十年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1980年代,日本车企用精益生产打败了美国三巨头;
2000年代,韩国现代用性价比杀出血路;
如今,中国电动车正在用“全产业链内卷”重塑规则。
日产和富士康的牵手,不是简单的技术合作,而是一场关于生存方式的赌局。
对于日本,这是保住制造业尊严的最后一战;
对于中国,这是全球供应链话语权的必争之地。
或许再过五年,我们会看到一个魔幻场景:
日本街头跑着富士康代工的日产电动车,车里用的是阿尔特改造的中文AI系统,而电池来自宁德时代的日本工厂。
到那时,谁还会在意“国产车”和“进口车”的界限?
汽车工业的终极形态,或许就是“无国界的技术拼图”。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