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撞乘龙重卡引发公关危机,三大主体握手言和

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为理想i8撞乘龙卡车测试风波双双道歉,东风柳汽“无辜中枪”被澄清,三方决定握手言和,同时呼吁汽车行业加强自律、杜绝不正当竞争。

理想i8撞乘龙重卡引发公关危机,三大主体握手言和-有驾

整个事件像一场汽车江湖的公关大考,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技术创新很重要,规矩和底线更重要。

谁能想到,几天前理想i8在发布会上一段撞车视频,直接点燃了车圈和网友的热情。

画面里,理想i8高速直撞东风柳汽的乘龙重卡,那卡车一瞬间“变形”——车轮直飞、货箱和驾驶舱分离,现场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理想汽车想展示i8安全性能,没料到一夜之间,矛头统统指向了乘龙重卡的安全性。

网上评论铺天盖地,不少人表示以后“不敢坐乘龙”,对商用车的安全也有了新的恐惧。

7月29日那天的测试视频发布后,东风柳汽显然懵了,31日发声明反击,说自己被理想汽车“严重侵权”,测试不真实还蹭自己热度,国家法律和行业规矩都被踩了底线。

显然品牌形象很受伤,他们的话没什么情绪,但越冷静越让人品出委屈。

而理想汽车这边却觉得理直气壮,高管直接公开喊话“要不直播复测?”

希望透明到底,把质疑压下去,还反复强调测试由专业第三方做,完全合规。

结果双方谁都不肯退,争议一天比一天火热,一时间“理想、乘龙、汽研”变成热搜关键词,各大自媒体高频讨论,甚至有网友给这场风波起名“新一代碰撞门”。

这还没完,中国汽研作为测试执行方也被网友拉出来“查岗”。

公众疑惑:为什么要拿二手重卡当壁障?

到底标准是不是双标?

别说普通人了,车圈的专业人士也看得一头雾水。

中国汽研的做法成了讨论焦点,行业内外都呼吁赶紧把前因后果说清楚,不然品牌、测试、监管三方都下不来台。

到了8月6日晚上,这场三方拉锯终于暂时划上句号。

理想、中国汽研、东风柳汽联合声明,诚恳道歉,说明测试初衷只是想验证理想i8的安全性能,绝无针对乘龙重卡之意,更没有故意搞舆论绑架。

他们承认早期信息发布不清,是沟通不到位导致东风柳汽无辜“被黑”。

理想表态以后一定吸取教训,宣传慎之又慎,不让意外插曲再重演。

中国汽研坦率承认自己沟通失职,没有明确告知壁障作用和测试性质,才让外界误解乘龙这款重卡的真实安全实力。

他们提到要升级测试和信息发布标准,继续坚持专业、中立,未来也欢迎行业和公众监督。

至于东风柳汽,在声明里没再多辩解,而是重申公司会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和服务,要拿实力说话,还提出坚决抵制不正当竞争,守法经营靠技术创新获胜。

这种克制和坦然让我颇为感慨:商业社会瞬息万变,也许真正能长远存活的品牌,都活得这么平和、不卑不亢。

这场风波,其实也侧面反映出车圈当前竞争的激烈与复杂。

一辆车的碰撞测试,本是用来检验安全、技术的“实验室操作”,结果无心插柳,却让参与品牌都成了“被评判者”。

安全性能一夜间变成口碑护城河,有些企业拼命出“狠活儿”,结果一不留神成了“反噬”典型。

看看同一时期的大事件,比如“懂车帝”的电动车智驾横评测试,就因为不同品牌的辅助驾驶表现差距巨大,被网友热议到极致。

没想到车圈现在连节目科普、功能测试都能引发万千讨论和焦虑。

理想i8撞乘龙重卡引发公关危机,三大主体握手言和-有驾

其实,放大镜下的汽车测评早就不是几十年前的“单项评分”,而是一个涉及品牌声誉、市场动向、用户信任的错综网络。

专家也频频发声。

中国汽车领域的纪雪洪教授就指出,如今汽车权威性测试机构有时不得不平衡商业化运作和品牌信任,企业比拼技术“亮肌肉”无可厚非,可一旦宣传和测试分离,后果往往由全行业来买单。

流量经济倒逼测试走向“秀场”一面,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科学原则和基本的公正底线。

如果任由自媒体和品牌各自解读、解构,测试体系和舆情监督,难免走向失控。

再看看前几年那些大规模舆论危机——譬如特斯拉Autopilot自动驾驶测试出事故、美国监管机构对其多次“喊停”,特斯拉不得不不断调整宣传措辞甚至赔偿。

还有大众汽车的“排放门”,一场测试造假让全球汽车巨头市值暴跌,最后社交平台、法律、媒体齐上阵才收场。

这些现实案例共同为中国汽车产业敲响警钟:不管有多大创新诱惑,根基还得是“真实、可信、合规”。

说到底,一场争议能不能平稳收官,不只是三方在台面上各自让步,更取决于他们之后怎样恢复自律、传递诚意。

理想汽车这次损失的不仅是一次热点流量,也多了一份对公关风险的敬畏。

中国汽研要思考怎样打造一个权威、科学、透明、可验证的行业话语权。

东风柳汽在经历意外争议后,把发力点放在产品和服务长跑,也算是一种从容和担当。

我真心希望,这场风波能让整个车圈都“静一静”——别只盯着短期曝光,要更多考虑市场和用户信任。

汽车是用品质说话的慢生意,安全、创新、标准、底线缺一不可。

比技术突破重要的,是评测和传播的真诚与克制。

最后被三方反复强调的“行业自律”“杜绝恶性竞争”“坚持诚信原则”,听起来有些口号味,但毕竟是正本清源的开始。

如果未来每个汽车品牌、每家测试机构都不再把风口、热搜当作唯一追求,也许,中国的汽车市场才能有更大、也更长远的进步。

我们既需要敢想敢做的创新,也要有底线、有温度的责任心。

技术、品牌、标准和底线,只要一样松动,都会被消费者再一次用脚投票。

自然,这样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毕竟市场本来就不是“无风无浪”。

看的其实不是谁摔跤、谁道歉,而是谁能坚定审视过往之后,真正放下短期得失,修炼长远的实力和格局。

可能只有这样,中国车圈才有底气成为全球规则引领者——而不只是当流量热点上一闪而过的配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