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约39%的家庭买10万以下的车,约43%的家庭选择10万到20万的车型

讲真,39%的家庭买10万以下的车,43%买10万到20万这个价位,这数据我刚在一份市场报告里看到的。那种感觉很真实,说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买车还是很看重性价比的,毕竟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个价位里车多,差别大,选车的时候琢磨半天才行。

我有个同事上个月刚买了车,预算差不多15万左右,想买个外观还过得去、配置也材料好点、尤其油耗低的。结果跑了好几家店,最后选了辆混动紧凑型,其实不是豪车,但实际用起来舒服,然后她跟我说:这年头,买车太纠结了,计划买车之前,还真没想到这么多研发布局和供应链问题,导致价格不稳定,颜色还有配置都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我听了心里一咯噔,的确,消费者体验到了不只是车型选择的难题,还有车企内部各种博弈带来的折磨。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约39%的家庭买10万以下的车,约43%的家庭选择10万到20万的车型-有驾

着实让我想起了荣威9月17号刚上市的M7 DMH,定价8.58万到10.28万,真的很惊艳,这种把车长拉到4940mm,轴距2820mm的中大型豪华轿车,做成混动,价格还这么亲民,不是吹,连我自己都有点怀疑:这钱到底亏不亏?研发和供应链肯定得压缩了不少利润空间才能做到,但到底怎么压的?我不太确定,只能猜测是上汽在电池采购和零件标准化上做了超前合作,然鹅,具体细节没拆解,看着有点摸不到头脑。

销售那边的小张对我说:这车搞得挺神奇,车控端口多到15个,这可不是一般车能有的量。厂里的供应链部门说,是因为完全自研的模块,所以成本控制得更紧。我就想,这样的车控联动真是用户体验上的大跳跃,尤其一句话调音还能关窗,一顿操作猛如虎,对不对?但也想问问大家,平常开车,你们的车智能到什么程度了?一句话可以让车做10件事吗?

我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还和朋友在某维修厂聊过,有师傅抱怨混动车型维护难度大,部件复杂,配件时间长达2-3周才能到,客户干等很不爽。相比之下,纯燃油车虽然排放高点,但修起来简单、配件充足,养车成本也透明。荣威M7 DMH标榜的智能和长续航,看似香,可这种高智能的车是不是会带来维修噩梦?这段我得打个问号。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约39%的家庭买10万以下的车,约43%的家庭选择10万到20万的车型-有驾

说起续航,M7 DMH的CLTC纯电续航达160公里,听起来牛叉。我的粗略计算是,如果你只市区通勤,一周充一次电完全够用,电费据说比油钱省不少。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050公里,理论上跨省没有里程焦虑感。这是个用户的大福利,但我有点犹豫,现实中,要是遇到冬天电池性能退化,还能坚持这么久吗?这只是没细想过的猜测,具体数据还得用户用才靠谱。

我自己算了一笔账,假设混动能省油40%,市区开500公里需要10升油,电费大约是油费的一半,全下来,百公里成本约在20块钱左右(体感估算,样本少,别当真),相比传统燃油车确实划算。但这里头还没算保养成本和电池折旧,得综合衡量。前段时间,我和维修工聊起混动车保值率,大家普遍觉得大概比同价燃油车低10%左右,毕竟智能系统更新换代快,算是隐形贬值风险。

再说配置,M7 DMH的mCDC智能底盘,号称过坎不颠,过弯不晃,长途不晕。我试驾过类似悬挂系统的车型,感觉很扎实。销售小哥特意强调:你想,像出差、拼车、接送孩子,这功能真不是多余,开车不会累。这类高精尖的底盘养护成本肯定比普通麦弗逊高,谁愿意长期掏钱维修?我一朋友就是,我知道他就是嫌维护费高,经常自嘲买车就是买麻烦,这不是开玩笑。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约39%的家庭买10万以下的车,约43%的家庭选择10万到20万的车型-有驾

我这人老实说,之前对荣威M7 DMH的智能黑科技有点吹得太上头,后来想想,这弄得太好,用户能不能快速适应?大量np难懂的车控场景,普通用户会不会觉得复杂?手头那堆按键和语音功能,是真方便还是噱头太多?所以,我决定先按下这段不表,等大家开起来反馈再说。

这车最大的惊喜,在我看来还是价格。毕竟,大多数家庭集中在10到20万之间买车,荣威这8.5万起的价格真切打动了不少普通消费者。普通家庭买车,讲究的就是买了好用、靠谱、省心的车,这款车可能会成为他们的首选之一。但问题是,你说给足配置是不是消费者意味着养不起?特别混动系统,电池衰退、维修费用,大家要不要掂量掂量?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约39%的家庭买10万以下的车,约43%的家庭选择10万到20万的车型-有驾

坦白说,我也挺期待未来混动车智能技术和供应链配合能越做越好。以前整车开发比作做餐厅,研发是厨师,供应链是食材掌控。食材一旦不齐全,厨师的菜肴就难上桌,价格高低也受影响。现在荣威这车,似乎是厨师与食材端协同得不错,能端出性价比爆表的菜,算是行业小胜利,但会不会持续,有点看天意。

我想问你们,面对现在功能多、智能多,费用多的新能源车市场,真的是越智能越好,还是稳稳的传统车才是安全牌?你们买车的时候,会被智能化的配置吸引,还是实用和维修成本更重要?有没有想过,供应链不稳定时,这些高科技配置还能保持价格优势和可靠性多久?

就像我之前一位朋友说的:买车不是买个面子活,是买个能用的心安理得。这话咋听咋有道理,也正反映了现在市场的尴尬境地。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约39%的家庭买10万以下的车,约43%的家庭选择10万到20万的车型-有驾

你们自己算算,买个价格在8.5万到10万之间,有160公里纯电续航和两千多公里综合续航的混动车,值不值?它能不能真的成为那种打工人的第一辆豪华车?我帮你们算的这点大概数,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但咱们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