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开的车到底是谁造的?
如果现在有人说“理想汽车就是力帆代工的”,你信吗?先别急着点头,因为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甚至你身边99%的人都被这个“常识”骗了。
最近网上有个段子特别火:“问界=赛力斯,蔚来=江淮,理想=力帆,小鹏=海马”。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今天咱们就拿理想和力帆的关系开刀,看看车尾标里到底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一、车屁股上的“身份证”会骗人吗?
先玩个小游戏:打开你的手机相册,随便翻一张理想ONE或者L系列的照片,盯着车尾找找有没有“力帆”两个字。
找不到对吧?别说力帆了,连个“重庆制造”都没有,只有四个明晃晃的大字——“理想汽车”。
这可不是理想任性,而是国家规定必须遵守的“铁律”。《汽车产品外部标识管理办法》白纸黑字写着:所有国产车必须在车尾标注生产企业名称。如果理想真是力帆代工的,它敢不写“力帆”吗?罚款分分钟教做人!
反观其他车企:蔚来早期车尾标着“江淮制造”,高合贴着“悦达起亚”,就连宝马都要老老实实写上“华晨宝马”。理想这个月销3万+的头部车企,总不可能为了省几个标贴钱去违法吧?
二、6.5亿买的真是代工权吗?
时间倒回2018年冬天,一条爆炸新闻刷屏车圈:“理想(当时叫车和家)花6.5亿收购力帆!”吃瓜群众瞬间脑补出剧情:又一个新势力找老厂代工了!
但翻开工商档案,你会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理想收购的根本不是大家熟悉的力帆集团,而是它旗下已经停摆的“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当时是个什么状态呢?生产线长草、员工遣散,唯一值钱的就是那张新能源生产资质。
这就好比你想开饭店,结果发现卫生许可证停发了。这时候有个倒闭餐馆的老板说:“我这执照卖你,但厨房设备都生锈了,你自己看着办。”理想的选择就是花6.5亿买下这张“餐饮执照”,然后自己盖新厨房、买新灶具。所以从2019年第一辆理想ONE下线开始,力帆连颗螺丝钉都没碰过理想的车。
三、走进常州工厂看个明白
去年有个汽车博主去理想常州基地探厂,拍回来的视频直接打脸“代工论”。
镜头扫过全自研的增程器生产线,亚洲最大的一体式压铸机轰隆隆作响,智能驾驶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抱着电脑跑数据。别说力帆的设备了,连个穿力帆工服的人都找不到。更绝的是,2022年重庆力帆汽车直接改名叫“重庆理想制造”,现在连公司名都没给力帆留位置。
最讽刺的是,当年被收购的力帆反而靠着这笔钱起死回生,现在转型做摩托车去了。这剧情简直比电视剧还魔幻——你以为的理想“抱大腿”,其实是力帆“蹭救命钱”。
四、手机号比喻太扎心了
理想产品负责人汤靖最近在微博上有个神比喻:“我们和力帆的关系,就像你买了张二手手机卡。”
想象一下:你去营业厅买了个重庆号码,前任机主可能是卖火锅的、开出租的,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发微信、打电话都是自己的社交圈。同理,理想只是买了力帆废弃的“电话号码”(生产资质),从2019年拨出的每一个“电话”(生产的每一辆车)都和前任机主无关。
更狠的是2023年,理想直接注销了这个“重庆号码”,申请了北京的“新号段”。现在再去纠结理想和力帆的关系,就像追问别人:“你手机号前主人干啥的?”——除了显得八卦,根本没实际意义。
五、为什么非要和力帆撇清关系?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理想为啥这么急着和力帆“割席”?这就得说说力帆当年的黑历史了。
2016年力帆新能源车被曝“骗补”,75%的车型续航里程不达标,国家直接取消其财政补贴。这种背景下,如果消费者真以为理想是力帆造的,估计销售顾问得当场哭晕在展厅。
反观理想的操作:2016年自购8000亩地建厂,2018年宁花6.5亿也不代工,2020年成为全球最快盈利的新势力。这种“死磕自研”的路线虽然烧钱,但效果立竿见影——截止目前,理想保持着“零自燃”记录,而某代工起家的新势力去年光召回就搞了三次。
六、谣言为什么越传越邪乎?
心理学有个“错误信息雪球效应”:当一个人听说“理想=力帆”,他会自动脑补“哦,原来是力帆造的车”;第二个人传话时可能变成“听说理想车就是力帆贴牌的”;传到第十个人嘴里就成“力帆倒闭前最后一批库存车被理想买了”!
破除谣言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理想用销量啪啪打脸。2024年35万辆的销售成绩,比第二名多出整整6万辆。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时,可不会管你前机主是卖摩托还是造飞船。
下次再遇到说“理想是换壳力帆”的人,不妨笑着问他三个问题:
1️⃣ 你见过违法不贴厂标还能月销3万的车企吗?
2️⃣ 代工厂会允许客户把自己名字从车尾抠掉吗?
3️⃣ 力帆自己的4S店都改卖摩托了,哪来的产能给理想造车?
真相从来不怕检验,怕的是我们习惯用旧标签定义新事物。当中国智造走出自己的路时,或许我们该少些猜疑,多看看车尾那个自信的“理想”标——那里写的不仅是品牌,更是一个行业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