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惯用车的时间已经超过十年了。每次坐在新车里,总觉得无从下手,尤其那些电子辅助。你知道的,刚入门时,车里那些按钮像迷宫一样。前几天带朋友新买的车,他一句:这辅助你觉得用着顺手吗?让我愣了半秒。我心里还真没细想过顺不顺手到底意味着什么。
咱们国内,现在新出厂车,几乎都标配驾驶辅助。估算一下,今年前七个月,我国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销量差不多770万辆(这数据还略有不确定性,样本不多)。这个比例,刚好占了六成多。你想,四年前还觉得自动辅助是新鲜事,今年成了标配,仿佛走路都不用看脚下了。
我看过一个对比:同价位里,A款车和B款车的辅助功能差异,实际上很明显。A那台车,辅助静止倒车系统倒是挺稳,但在我试了几次后,觉得它提前预判迟钝。B那台,似乎用料更新一些,反应更灵敏,只不过会误报多点儿。想想这是不是供应链上的不同:用到的零件(像传感器、控制芯片)成本和良品率差异,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灵敏度和误判率。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开发这些系统,就像打拼一款游戏,从底层零件再到整体调校。每个传感器都像手里的鼠标,反应速度决定游戏的流畅度。供应链一旦出现波动,能用的零件就变少,反应就变慢。你说,车企是不是像在用一种拼图游戏拼出来最后的体验?但有趣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用的辅助,其实都还在调试阶段,没那么成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资料,提到系统在检测驾驶员状态上的能力——比如手离方向盘、视线偏离。这就引出了一个大问题:这些检测可靠不可靠?本来以为硬件这么多,应该挺准。结果有人评论:就是似懂非懂的东西,别把它当真。这次标准提出了,系统在激活期间,一旦检测到驾驶员手脱离或视线偏离,会立即提示,还能在驾驶员没有反应时自主退出。可检测视线这个功能,其实和我们买的家用摄像头差不多,有时光线不好,误差就大了。
我还想问:这个自主退出,会不会让司机觉得反正我还能自己控制,反而放松警惕?这是我觉得过去那代辅助系统的一个担心——太依赖,反而忽视了主动安全的责任。
对比几个同类智能辅助系统,我发现新标准要求的安全保障其实挺全面。像信息安全,防止被黑入、操控的事情。其实就相当于车辆的隐私保护——我想,跟手机一样,车里很多数据,车企其实都没透露太多细节,但我总觉得暗藏风险。
之前和销售聊过,他说:你那车(指前几年买的老车)倒是用着挺顺,不像这些新系统,反应快得让人怕。我笑笑:是啊,但也得承认,系统越复杂,出故障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个事情,不能光看提升体验,还要琢磨安全底线。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这些系统要激活在设计条件下,是不是就意味着越复杂越安全?其实我反过来了。多功能设计——像多面手帮手,容易带来交互负担。太多功能,反而可能互相干扰。自动驾驶辅助和车道保持要同时用,其实对传感器和算法要求都更高。但验证这些全方位安全是不是都靠谱?我没法一口咬定。
这让我想起之前问过一位零部件供应商:你们的传感器寿命有多少?他说:理论上10万公里,实际上海口估算,能到8万还算稳定。又折合,平均每公里传感器维护(或异常)几毛钱。算下来,假设一个辅助系统年行驶10万公里,帮你守护大概几百块。心算有限,反正绝不会便宜到不用维护。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随着标准的完善,未来咱们开车会不会变成程序员?像那些警告灯一亮,就得停车检查。这也让我想起我家修车师傅,他总说:这车的电子系统,现在像他妈妈一样复杂。车厂到某种程度,也是走修理链路优化这条路,用硬件组合出更稳定的体验。
我还想问你,你觉得自动化真能给我们减少焦虑?还是说,只是换了一种焦虑?就像那些高速联网的车,便利不能否认,但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堆积。
说到这里,能让我困扰的就是:这些标准草案,似乎都还在模糊地带。我猜,可能很多规则设计还得验证,怎么能一刀切保障所有场景?不考虑特殊状况?或者,未来会不会出现比标准还严格的非官方修正?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一想到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检测,我心里还在琢磨,小车左转弯时,手刚离开方向盘,助手就响了?还是说,驾驶员用左手轻扶刚才还走神,辅助系统就会误判?这是不是就像我们用智能手机的人,忽略了用眼的细节一样?我觉得技术总在理想情况上设计,但实际体验中,太多细节都容易出错。
回头想,辅助系统究竟是帮手,还是牵绊,还真不好说。它们的设计,既要抓住驾驶安全,也要兼顾用户惯。走到哪一步,才算人车共驾的科学点?我不知道。
你们是不是也觉得,未来的驾驶,可能连开车这个动作都要重新定义?我就想,那天早上迎面一辆自动驾驶的车,静静从我旁边拔地而过,屏幕上显示已开启自动行驶。其实我挺好奇:它沿途的传感器,是不是在像我一样,偷偷观察着一切?是不是我也可以猜测,车里那堆电子血液,其实比我想象中更聪明多了?也许这是个靠科技圈套让我们变得更依赖的游戏。
好吧,觉得麻烦,总比出个大故障强。人都说看得见的安全,才是真的安全,可谁又能保证,下一秒那片天空不会掉下一只潜伏的闹鬼?
这场标准的变革,是否能成为淡定的安全保障?还是会像平时的交通拥堵,越堵越烦?都说未来可期,但我还在思索:这个安全线到底在哪?若真有一天,车能自己判断危险,主动避让,那我是不是要学着放手?
(这会让我有点迷茫,或者说,期待又怕受伤。毕竟,技术永远在走钢丝。)
你们觉得呢?开车更安全了,还是更复杂了?这场变革,是福还是祸?我想,可能还得看你怎么用这点新技能。临场的细节,大概很容易被忽略吧。
以上,太多问题了。你注意到那个视线检测的细节了吗?它其实就藏在那些微妙的硬件里,但我们真的理解它在看什么吗?也许,下一次坐车时,我还得再观察一下那些屏幕上的提示。毕竟,安全的底线,还得靠一点点眼睛去守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