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理想撞卡车实验争议,别让安全测试变成视觉骗局

汽车安全测试,本应是冰冷数据与严谨科学的结合,如今却在营销的狂欢中,异化为一场场视觉盛宴,甚至演变成品牌间的“碰瓷”闹剧。理想汽车i8与重卡对撞视频引发的轩然大波,正是这一乱象的最新注脚。当一辆8吨重的卡车在碰撞测试中“败给”乘用车,这究竟是技术奇迹,还是精心编排的营销陷阱?
高速公路车祸测试:重卡与小车相撞,分析碰撞力与支点位置

7月29日,理想汽车发布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并同步播放了一段“震撼”的对撞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在100公里/小时的正面对撞后,A柱、B柱、C柱、门梁纹丝不动,9个气囊全部打开,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双闪灯点亮,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自动弹出,一副“毫发无伤”的姿态。然而,被撞的重卡却惨不忍睹: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向前倾斜,几乎压在理想i8的前车窗上,驾驶室与后货箱明显分离。这强烈的视觉反差,瞬间引爆了舆论。

然而,剧情急转直下。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视频中未打码的重卡车标赫然是“乘龙卡车”。一时间,乘龙卡车的社交平台被“不敢买了”的质疑声淹没。乘龙卡车官方抖音账号随即“开怼”,直言“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并质疑“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对撞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虚假宣传不能信”。7月31日晚间,乘龙卡车所属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发布声明,指责理想汽车未经授权使用并扭曲传播其卡车碰撞测试视频,构成严重侵权,并强调理想汽车“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场景环境,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公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
东风柳州汽车公司关于品牌使用碰撞视频侵权的声明

理想汽车方面则回应称,此次“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理想汽车没有任何指定。理想i8共经历两次撞击,第一次与约8吨卡车正面对撞产生超过100吨载荷的瞬态撞击力,第二次约8吨卡车侧撞产生超过80吨载荷的瞬态撞击力。测试方中国汽研也表示,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不会因客户而刻意调节车辆参数,并强调此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一般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事件发酵后,理想汽车官方抖音已将重卡车标打码,而乘龙卡车则发布了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强调其产品已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
智能卡车展示与车型选择比拼

这场“罗生门”的背后,是汽车安全测试在营销应用上的潜在风险,以及行业规范的缺失。当车企将“电池不起火”、“车门自动解锁”这些本应是行业准入的底线要求,包装成“极致安全”的卖点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超纲”测试,究竟是为了验证安全极限,还是为了制造营销爆点?更值得玩味的是,测试中使用的8吨空载卡车,在真实道路碰撞中,往往会因货物惯性产生更大冲击力。乘龙卡车质疑的,或许正是这种“实验室完美条件”与现实工况的巨大差距。
车辆碰撞测试:正碰时的吸能和缓冲作用演示

此次争议中,乘龙卡车无疑是那个被“碰瓷”的无辜受害者。一个拥有71年历史、产品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的品牌,其严格遵循的商用车安全设计理念和防护体系,却因一场乘用车的营销秀而被无端质疑,甚至被消费者误认为“不安全”。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视觉冲击力进行营销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它通过贬损同业来抬高自身,破坏了汽车行业应有的公平竞争环境。商用车企业在研发和宣传上,更侧重于实用性、载重能力和符合行业标准的安全性能,而非乘用车市场常见的“极限性能秀”,这种营销策略上的差异,使得商用车在面对乘用车“降维打击”式的宣传时,显得尤为被动和脆弱。

汽车安全测试的公信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汽研作为测试方,其“非公告准入测试”的定位,以及对测试卡车来源和具体参数的模糊解释,加剧了公众对其独立性和公正性的质疑。这种“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商业模式,让外界难以判断其测试是否真正客观。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消费者对第三方测试机构的信任,更可能导致整个汽车安全测试体系的权威性受损,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防范“碰撞”沦为“碰瓷”,需要行业自律、监管介入和消费者教育三管齐下。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更严格、更透明的营销测试行为准则,明确车企在发布非标测试视频时,必须全面披露测试条件、车辆状态、环境参数以及与真实场景的差异,避免误导性宣传。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汽车安全营销的审查力度,对涉嫌虚假宣传、贬低竞品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建立更完善的资质认证和监督机制,确保其测试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避免沦为车企营销的“工具”。同时,消费者应提升对汽车安全知识的认知,理解标准测试与极限营销测试的区别,不盲目相信夸大其词的宣传,理性判断车辆的真实安全水平。

汽车安全是生命的底线,而非营销的噱头。别让精心设计的“碰撞”成为无底线的“碰瓷”,唯有回归安全本真,才能让汽车行业行稳致远,真正赢得消费者持久的信任。否则,我们看到的将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营销的堕落,最终受损的,是每一个驾乘者的生命安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