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苏州电车燃爆 “烟花” 给答案:车企难取舍,普通车主该怎么选?

10月23日,苏州一列电车静泊于工业园区内,并未与任何人发生冲突,却意外发生火灾。这场火灾并非悄无声息地燃起,而是伴随着“砰砰砰”的巨响,火星四处飞溅。

目击者录制了视频,描述那壮观场景如同烟花绽放,且此情此景并非仅此一遭。

01

视频一出,冲击力大。

如今,驾驶电动汽车的群体,以及那些正考虑将燃油车转变为电动车的朋友们,心中恐怕都会不由得一阵“咯噔”。

我们费尽周折摆脱了“续航焦虑”的困扰,不料这“安全焦虑”又因这几场“烟花”的接连上演,瞬间升腾至喉头。

车辆静止,车内无人,却突然自行“燃放起烟花”来?

倘若车上尚有人的身影,那随之而来的后果,实在是难以设想。

在社交媒体上,该视频迅速走红,其评论区几乎变成了焦虑情绪的集中地。

有人如此说道:“瞧,我刚下单,立刻就办理了退货手续。”

也有人戏言:“我早就说过,这电车不过是个移动的‘巨型充电宝’,靠不住。”

纵然心中焦虑难平,我们仍需保持冷静,审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

02

不幸中的万幸。

经红星新闻记者从消防部门及现场目击者处确认,此次事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车起火时车内无人。

担忧已排除。

财产虽遭损毁,幸而人皆安然无恙,这已是大幸。

消防队伍迅速抵达现场,及时将火势成功遏制。

尽管扑灭火势的过程无疑充满挑战,幸而终究没有让它引发更大的混乱。

03

此事有一特别有趣细节。

据目击者所述,那辆起火的电车旁边,恰好停放着一辆奔驰轿车。

视频里两车距离近。

显然,这电车若如此激烈地“燃放烟花”,火星横飞,邻近的车辆岂能幸免于难?

结果呢?

那辆奔驰车竟奇迹般地毫发无损,未受到任何波及。

这感觉反常。

在我们心中,这不就像是放置了一个“炸弹”一般,附近岂不是连一株草都难以存活?

事实是,它未点燃旁边车辆。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我们稍后不妨细细剖析,它揭示了诸多关键问题。

04

此刻,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个众人关切且心存畏惧的核心议题:

为啥是“放烟花”?

这绝非善语,其背后隐藏着电车安全领域最令人胆寒的术语——“热失控”。

这三个字,堪称电车车主与电池工程师共同的梦魇。

啥叫“热失控”?

我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详细说明,这其中的道理大家务必要明白。

我们电车之下的那庞大电池组,并非单一整块电池构成。

其中,汇聚了成千上万个微小的“电芯”,通过串联与并联的方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葡萄串成了大果篮。

这些微型电芯内充填着高浓度的化学能量,简言之,它们个个犹如小小的爆竹。

在常规状况下,它们保持稳定,我充我用,各安其分。

但它们最怕啥?

担忧短路的风险、惧怕过热可能引发的危害、提防针尖的刺痛、以及抵抗猛烈撞击的冲击。

一旦有一个电芯,或许是因老化、或许是由于生产时的缺陷、又或是遭受了碰撞,终究是先一步“罢工”了……

瞬间高温上千度。

这下可坏了。

试想,在那满溢着各式鲜果的果篮中,一颗葡萄竟奇迹般地燃起,化为一颗高温上千度的炽热火球。

旁的葡萄也好不到哪去。

旁侧的电芯在高温的炙烤下,瞬间崩裂,亦化作了上千度的高温火球。

第二个火球引燃了第三个。

这正是所谓的“链式反应”,其运作原理与推倒多米诺骨牌颇为相似,一旦首牌倾覆,后续的骨牌也将依次倒下,无一幸免。

一旦开始,便无法停止。

它并非在“燃烧”,而是在经历“自我毁灭”的过程,内部的化学反应正失控般地猛烈进行。

这就是“热失控”。

05

放烟花是啥情况?

您想见,那电池包为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其设计已实现全面密封。

成百上千的“小炮仗”接连不断爆炸,温度瞬间升至千度以上,电解液和各种材料在刹那间化为一缕青烟。

恰如高压锅一般,内部积聚了大量的高压气体。

这股气,憋不住啊!

憋炸威力更猛。

因此,工程师在规划电池包设计时,通常会设置一个被称为“泄压阀”的安全装置。

这正是为此类情况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这股高压气体有一个出口得以“释放”。

06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上千度的高温,伴随着无数燃烧的电池材料碎片,形成的高压气体,正从那个微不足道的“泄压阀”中喷涌而出……

滋,猛喷。

那简直就是烟花四溅!

因此,你必须认识到,烟花越是璀璨夺目,便意味着其内部的链式反应愈发猛烈,积蓄的能量也愈发充沛。

这并非一段浪漫的经历,而是电池正在经历“爆炸”。

07

这无疑指向了电车行业当前面临的颇具纠结色彩的“选择题”。

电池用哪种?

目前主流有二种。

三元锂电池。

优点:高能量密度。

简而言之,这款产品在相同重量的电池条件下,能够提供更远的行驶里程,实现更长的续航能力。

目前,众多追求“700公里续航”乃至“800公里续航”的高性能电动汽车纷纷青睐于它。

缺点是“脾气火爆”。

其化学活性较强,热稳定性则略显不足,可谓颇为“娇气”。

若稍有疏忽,便会触发其“热失控”,随之而来的反应尤为剧烈。

“放烟花”可能是这个意思。

08

这另一种叫“磷酸铁锂电池”。

时下风靡一时的“刀片电池”等概念,亦归属于此流派。

它的优点是啥?

好脾气,安全,耐造。

其热稳定性卓越,即便用针猛刺,也可能不会产生烟雾,最多只是略微升温。

烤着也能耐久。

那缺点呢?

略显“笨拙”,其能量密度略逊于三元锂电池。

昔日,同等重量的电池所能支持的车程不过400公里。

此外,它还略显“畏寒”,尤其在北方的冬日,续航能力可能会略有折扣。

09

这事儿真纠结。

车企也难啊。

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商,我选择了“三元锂”电池,因其续航里程出色,车辆销售业绩颇佳。然而,在安全方面,我必须投入十二分的努力进行防护措施,以防电池出现异常“失控”的情况。

我选择了“磷酸铁锂”作为电池材料,安全性得以保障,让消费者信心满满。然而,续航能力或许无法超越竞争对手,这或许会导致我们的车辆销量不尽如人意。

这就是个“取舍”。

性能与安全,犹如跷跷板两端。

消费者全都要。

续航800里,绝不起火。

行业面临巨大挑战。

10

不过,技术在进步。

如今的“磷酸铁锂”电池,凭借结构上的创新(例如“刀片”式设计),其能量密度显著提升,续航里程更是达到了令人瞩目的600公里。

至于“三元锂”电池,它们正竭力研发“不起火”技术,例如采用更优质的隔热材料,以及更先进的BMS(电池管理系统)。

无论如何,苏州这场大火,再次将“安全与续航”这一选择题以血淋淋的现实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11

苏州火灾再议。

一个常被忽视的,但我觉得是最关键的细节。

据目击者描述,那辆起火的车辆发出尖锐的警报声,且声音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持续很久”...

这说明啥?

这并非车辆起火,而是喇叭因短路而异常鸣响。

这极有可能,是在“热失控”真正爆发之前,这辆车的安全系统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问题!

12

鲜为人知的是,我国于2020年发布了一项针对电车安全的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384-2020)。

在电池包发生热失控并可能引发烟雾或火势侵入车厢内部之前,必须至少提前五分钟,向车内的乘客发出声光警报。

5分钟!

这5分钟,是啥?

这正是我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从技术可能性的极限中,为所有电车乘客“挤”出的宝贵“黄金逃生时间”。

13

此标准所蕴含的原理,既清晰可见,又贴近实际:

我们必须承认,凭借现有技术,尤其是三元锂技术,尚无法实现“100%绝对不发生自燃”。

这玩意儿的化学特性明确。

那好,咱们退一步。

技术的重心,已从追求“永不着火”这一近乎理想的“乌托邦”愿景,转向了确保“着火亦无害人”的坚实“底线”追求。

您(电池)具备“自我销毁”的能力,甚至能在车底引发一场“烟花表演”。

然而,在点燃烟花之前,务必提前五分钟,以最大音量、最明亮的灯光,对车内的人员高声呼喊:“速速撤离!我要燃放烟花了!”

确保有5分钟的逃生时间。

14

回看苏州事。

车停,无人在内。

警报声持续甚久。

极有可能,正是这辆车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在某一电芯初显异常的初期便迅速察觉到了。

它预判:“热失控将至!”

随即,该系统即刻启动了符合国标规定的“提前报警”程序。

它狂呼:“快跑!”

遗憾的是,车内空无一人……那警报声,仅化作背景的旋律。

显而易见,就财产而言,这辆车已是“报废”的状态;然而,从安全设计的“基本准则”来看,它或许已竭尽全力。

它信守了“提前5分钟”的承诺。

15

谈谈灭火。

消防员赶到。

众多观众观看视频后,不禁质疑:消防员为何似乎只是在“喷水”?这看起来似乎并无太大作用?

错怪消防员了。

电车的火焰,尤其是那可怕的“热失控”之火,无疑是消防员们心中的噩梦。

这并非你家中煤气罐失火的情况,只需取来一只干粉灭火器,“噗”的一声便能迅速解决问题。

不是木头,水浇即灭。

它不是“燃烧”,而是“化学反应”。

16

在电池内部,一场上千度的高温链式反应持续进行,它自行制造氧气,进而燃烧自身。

你拿水泼上去...

表面之火虽已熄灭,然而电芯内部的连锁反应依旧持续不断。

一旦水源中断,气温“蹭”地一下便攀升,仿佛瞬间“复燃”。

那咋办?

唯有大量用水。

非止数吨,或许是数十吨,甚至达到上百吨的巨量水……

目的只为“降温”,而非“灭火”。

我们将整个电池包视作一块巨大的铁块,全力以赴地对其实施“物理降温”。

将那些尚未“崩塌”的电池单元进行“冷却处理”,遏制热量的进一步传递,从而强行阻断连锁反应的继续。

17

瞧,不少消防队伍在应对电车火灾时,最终都会选择将其直接吊至一个大型的水池中,进行浸泡处理。

或者,采用数台水炮,对准底盘进行连续数小时的倾注。

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若您在视频中见到消防员似乎显得有些“无计可施”,请勿误解。

非是他们不够专业,实在是这东西太过复杂,难以应对。

18

这事儿实则揭示了我国民众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目前,电动车的保有量已极为庞大,累计达到了数千万辆。

燃油车每年消耗亦不少。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概率角度来看,燃油车(尤其是那些老旧的燃油车)发生起火的几率实际上超过了电动汽车。

但为啥呢?

“哦,又是自燃事件,这很常见。”

为何电车一旦发生起火,尤其是类似“放烟花”这样的情况,整个网络就变得沸沸扬扬呢?

19

有两个原因。

电车属“新技术”。

我们对新生事物,往往怀着审视的目光与天然的怀疑态度。

任何缺点都被无限放大。

这很正常。

其次,亦属关键之处,便是“离世之途”各异。

燃油车火灾多为“燃烧”。

它瞬间“燃”起,火势逐渐蔓延,形成了一场“燃烧”的盛宴。

电车着火,是“爆”。

那是一声“砰”,随之而来的是烟花般绚烂的光彩与震耳欲聋的巨响,宛如一场“爆炸”的盛事。

人类对于“爆炸”的恐惧,根植于我们的基因深处,其程度远超对“燃烧”的恐惧。

20

导致传播不公平。

一段“电车烟花”的视频,其制造恐慌与焦虑的威力,简直可以轻易超越一百万辆电车安全行驶一百亿公里所累积的正面数据。

这是“幸存者偏差”的反向运用。

我们目睹了那场熊熊燃烧的悲剧,却对那些无数依然生机勃勃的生命视而不见。

21

最后,说说那辆没事的奔驰。

这是个“好消息”。

它说明了啥?

阐述电车发生“热失控”现象时,随之而来的喷射现象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仿佛烟花绽放般有迹可循。

在设计“泄压阀”的过程中,工程师早已精心考虑,使这股力量得以定向释放。

极有可能,喷洒位置是在底盘的正下方,抑或是预先设定的安全角度。

其宗旨在于,切勿向车厢内部喷洒(以免造成伤害),亦不可朝两侧水平喷射(以防引发相邻车辆的燃烧)。

22

苏州事件中,奔驰未受损。

这至少表明,在本起个案中,该车辆的“泄压”设计确实发挥了作用。

它没有“殃及池鱼”。

这对于停车场的管理以及消防隔离措施,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这至少表明,电车发生火灾,并不意味着“一旦爆炸,周边皆遭殃”。

它还是可控的。

23

这么一番讨论下来,我们究竟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车企,无需多言。

烟花,警钟也。

续航为面,安全为本。

若“里子”不实,则难以藏匿其质劣,“面子”纵然光可鉴人,众人亦不敢轻易购买。

“5分钟”为国标底线,非成绩。

若有所长,不妨深入探究“十分钟”、“二十分钟”的预警时长问题。

具备实力者,当致力于探究“永不热失控”的“三元锂”技术,亦或追求“续航达1000公里”的“磷酸铁锂”突破。

这才是正道。

24

我们用户能做啥?

第一,别贪便宜。

充电,首选原厂合规桩。

切莫贪图便利,私自在家中拉扯“飞线”,使用那些杂乱无章的插座,这无异于在“玩火自焚”。

第二,爱护电池。

底盘磕碰,速查。

炎炎夏日,驾车归来,切莫急于接入快充,给予电池片刻的“休憩”,使其得以散热降温。

第三,至关重要:

相信那个警报!

如果你在车里,一旦...

若车辆系统发出任何关于“电池故障”、“紧急停车”或“动力系统异常”的严重警报……

抑或,你是否察觉到哪怕是一点点“焦糊之味”、“酸腐之香”?

无需迟疑,切勿存侥幸心理!切莫抱持“我再尝试一次”的念头……

立即停车,下车!

有多远,跑多远!

然后打119。

你须坚信国标赋予你的五分钟,然而,切莫将赌注押在那五分钟的尾端瞬息。

30秒内跑,别拖到31秒。

技术,双刃剑。

我们得以领略其带来的便捷与持久动力,却也必须直面其中潜藏的隐患。

在性能与安全之间,我们究竟应如何界定那个恰到好处的界限?

创作声明:

本故事灵感来源于:【《红星新闻:苏州一电车在工业园起火燃爆,火星四溅...》】【《GB 18384-202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行业公开资料:关于“电动车热失控”与“三元锂、磷酸铁锂”的技术解读】。本文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呈现一篇具有普遍观点的故事。在通用观点文中,某些细节经过了合理的演绎。对于推测性内容,我们均以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及相关史料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构建。部分细节经过文学性的加工和推演,某些内容则为艺术上的加工。所表达的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见解,请读者理性对待。此外,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可能与本文内容无关。若图片使用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删除。特此声明,感谢关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