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高调研上海国际试车场,考察汽检工作,推动区域发展

当我们每天谈论买什么新车,特别是那些越来越聪明的电动汽车时,我们可能很少会去想一个问题:这些车在交到我们手上之前,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我们怎么能确定,它宣传的自动刹车功能在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它在发生意外碰撞时,车身结构真的足够坚固来保护我们?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完全由汽车厂家自己说了算,而是需要经过一道道极其严格、堪称“大考”的程序来验证。

肖文高调研上海国际试车场,考察汽检工作,推动区域发展-有驾

而这场关乎我们行车安全的“大考”的主考场和最终裁判,很多都集中在上海的嘉定区。

最近,也就是8月14日,嘉定区的区委书记肖文高就亲自到这两个关键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调研。

他去的地方,一个是上海国际试车场,另一个是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我们通常简称它为“上海汽检”。

这件事表面上看,可能像是一次普通的政府官员视察工作,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两个地方是做什么的,以及它们对于整个汽车行业,尤其是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性,就会明白,这次调研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实际上是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对表”和战略部署。

我们先来看看肖书记的第一站,上海国际试车场。

这个地方,可不是我们考驾照的那个普通训练场。

如果说驾校是教我们怎么开车,那这里就是用最严苛、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方式,来考验一辆车到底行不行的地方。

肖文高调研上海国际试车场,考察汽检工作,推动区域发展-有驾

新闻里提到,现场考察了“智能网联高速纵向AEB试验”。

这个专业名词听起来有点绕,但它测试的场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

AEB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这个试验就是要模拟在高速公路上,前方的车辆突然减速,或者路边突然出现障碍物时,看这辆车能不能在驾驶员反应过来之前,自己以最快、最稳的方式刹住车,避免一场事故。

这种测试会在各种不同的速度、距离和天气条件下反复进行,就是要逼出这套系统的极限,确保它在关键时刻是真正可靠的“守护神”,而不是一个摆设。

除了这种智能化的测试,还有更基础也更残酷的性能和耐久性测试。

试车场里有高速环道,可以让车辆长时间以接近极限的速度飞驰,考验发动机、轮胎和底盘的稳定性;还有模仿欧洲老旧石块路面的“耐久交变试验道”,新车在上面跑上一段时间,就相当于在真实世界里跑了好几年,车身的任何一点细微的结构瑕疵或者异响都会被放大和暴露出来。

整个试车场拥有超过四千台精密的试验设备,就像无数个不知疲倦的专家,用最科学的数据来给每一辆车进行全方位的“体检”。

这个试车场的客户名单,就像是当今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除了本土的上汽大众,还有像蔚来、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领军者,也有丰田这样的全球传统巨头,以及智己这样的高端新品牌。

肖文高调研上海国际试车场,考察汽检工作,推动区域发展-有驾

几乎所有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主流车企,都必须把自己的新产品送到这里来接受检验。

这本身就说明,这里的测试标准,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广泛认可的权威。

如果说试车场是严酷的“训练和考试”,那么肖书记的第二站,上海汽检,就更像是决定车辆能否“毕业”并获得“从业资格证”的最高权威机构。

在这里,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车辆跑得快不快、刹得稳不稳,而是深入到车辆的“五脏六腑”和“大脑神经”。

比如碰撞实验室,这里进行的测试既昂贵又震撼。

一辆辆崭新的汽车,会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以精确设定的速度和角度,撞向坚固的障碍物。

在剧烈的撞击声中,车身如何通过变形来吸收能量、安全气囊是否在最恰当的时机弹出、车内的假人(这些假人本身就造价不菲,全身布满了传感器)所承受的冲击力道有多大,所有这些瞬间的过程都会被高速摄像机和无数传感器记录下来。

这些冰冷而精确的数据,最终会决定一款车的安全评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信任和选择。

肖文高调研上海国际试车场,考察汽检工作,推动区域发展-有驾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调研中特别提到了芯片等重点实验室。

在今天,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机械产品,它越来越像一个安装了四个轮子的强大移动智能终端。

而这一切智能化的核心,就是小小的芯片。

这个实验室的工作,就是确保汽车的“大脑”足够安全和强大。

比如,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会不会被黑客远程控制?

车载娱乐系统会不会在导航的关键时刻突然死机?

车辆的控制芯片在北方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南方夏日暴晒的高温下,还能不能稳定工作?

这些过去我们可能不会担心的问题,现在都成了关乎安全的大事,而这些答案,就在这个实验室里被一遍遍地验证。

上海汽检的权威性在于,它是我国少数几个能全面覆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智能网联车”所有检测领域的国家级平台。

肖文高调研上海国际试车场,考察汽检工作,推动区域发展-有驾

这意味着,无论汽车技术怎么发展,它都有能力进行最全面的检测和认证。

它不仅能判断一辆车“行不行”,还能参与到研发中,帮助企业分析“为什么不行”,甚至共同探索“怎样才能行”,是一个集检测、研究、计量、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高地。

在参观完这两个地方后举行的座谈会,才是这次调研活动的核心所在。

区委书记肖文高的话,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未来发展的蓝图。

他指出,现在全球的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竞争的焦点已经从过去的发动机技术,转向了电池、电控、芯片和软件算法。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在这个新车型、新技术井喷的时代,消费者需要一个权威的声音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安全的,而这个角色,正是由上海汽检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来扮演的。

因此,他提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深化合作的三个具体方向。

肖文高调研上海国际试车场,考察汽检工作,推动区域发展-有驾

第一个是“场景多元化”,要共同打造检验检测的“新高地”。

这指的是未来的自动驾驶测试,不能仅仅在理想化的试验场里进行,更要能应对中国特有的复杂路况,比如突然窜出的外卖电动车、光线不佳时路口出现的行人。

要把这些真实的、复杂的场景,变成可以反复测试的标准数据,谁能率先建立起最符合本国国情的测试标准,谁就能在全球的智能汽车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第二个是“后向一体化”,要共同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圈”。

这改变了过去“先造车、后检测”的传统模式,而是让检测机构从车辆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参与进来,与车企、芯片公司、电池供应商等一起合作,在研发过程中就发现并解决问题,大大缩短了新技术的上市周期,提高了效率。

第三个是“产业中心化”,要共同打造产业发展的“强磁场”。

当一个地区拥有了世界顶尖的测试能力和最权威的标准制定权,那么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技术和资本,自然会向这里聚集。

嘉定区的目标,就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汽车制造重镇,更是要成为全球“新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发展风向标。

所以,这次调研活动,远非一次简单的走访,它是一次清晰的战略宣告。

它表明了地方政府与行业领军企业正在携手,为中国在下一轮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而进行布局。

这背后,不仅关系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关系到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未来能开上怎样更安全、更智能、更可靠的中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