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数百位小米SU7 Ultra车主因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自发组建维权群要求退车,甚至委托律师准备起诉。
车主们表示,小米此前宣称这一设计能“高效导流”“辅助散热”,但实车拆解显示,所谓的风道仅是装饰,成本与售价差距悬殊。
尽管小米致歉并提出补偿2万积分(约2000元)或改配普通机盖,但车主们认为方案“敷衍”,尤其是改配需重新排队30 - 40周,完全无法接受。
更令人唏嘘的是,华东政法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专家指出,小米的行为已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者有权主张“退一赔三”。
作为消费者,谁愿意为“华而不实”的噱头买单?
小米SU7 Ultra车主们花4.2万元追求的不仅是酷炫外观,更是品牌承诺的科技价值。
然而,当宣传的“灵魂设计”变成“无效挖孔”,所谓的补偿方案又像隔靴搔痒,这种落差感无异于对忠实粉丝的“背刺”。
雷军曾说“和用户交朋友”,但面对质疑,小米仅用“表达不够清晰”轻描淡写地带过,连退车诉求都被冷处理。
这种态度,哪里像对“朋友”,倒像是把用户当“韭菜”。
更让人心寒的是,维权车主向监管部门投诉后,得到的回复竟是 “建议走司法途径”。
普通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周期长,企业若仗着这一点就敷衍塞责,损害的何止是口碑?
小米作为新能源汽车的 “新势力”,本应靠创新和诚意立足,如今却因 “宣传翻车” 被贴上 “套路” 标签。
试问,连高端车型都玩文字游戏,未来的市场信任要从何建立?
小米汽车的这场风波,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一场关于诚信的考试。
车企每一句宣传语都是对用户承诺;每一次危机处理都是对品牌初心检验。
希望小米能真正倾听车主声音,用真诚和担当挽回信任,而不是用公关话术 “粉饰太平”。
毕竟失去用户心,比失去订单更可怕。
如果你也支持消费者维权或对车企宣传乱象有话要说,请点赞、评论,让更多人的声音被听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