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评论:
乘龙老总已经发出邀约,自己开卡车,李想开理想I8,来次碰撞。既分高下,又决生死。输了乘龙归理想。
乘龙CEO:我开我们家卡车,你CEO开你家轿车,封闭路段满速对撞,谁不来谁孙子。
当8吨重的卡车在碰撞中四轮腾空、驾驶室如纸片般翻折时,这场视觉奇观究竟是安全技术的突破还是精心设计的营销表演?理想汽车用12秒的碰撞视频点燃了行业火药桶,也撕开了新能源车企与传统商用车企在安全标准认知上的鸿沟。
碰撞测试引爆行业"罗生门"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那段重卡驾驶室倾倒的碰撞视频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中国汽研作为第三方机构坚称测试合规,而卡车厂商乘龙直接指控"被摆了一道",法务部门高调介入。这场争议暴露出两个关键分歧:新能源车企追求极端场景下的安全表现,而商用车企更关注实际运营工况下的可靠性标准。
安全测试背后的"商业算盘"
理想选择在纯电SUV首发时展示非强制性碰撞测试,本质是场精准的营销狙击。通过100km/h相对速度(双车各50km/h)的视觉冲击,直接建立"安全标杆"认知。但细究测试设计,其能量相当于IIHS标准64km/h偏置碰撞的3倍,这种超越常规的测试条件,恰恰暴露了新能源车企争夺高端市场的焦虑。
乘龙卡车的激烈反应同样值得玩味。商用车被动安全标准长期滞后于乘用车,此次事件迫使行业直面"驾驶室分离"等痛点。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资本市场——东风柳汽市值单日波动超3%,反映出投资者对传统车企智能化转型的疑虑。
新旧势力交锋的"安全经济学"
测试参数藏着精明的商业逻辑。100km/h相对速度碰撞产生的100吨瞬态载荷,远超CNCAP标准56km/h正面碰撞的考核要求。这种"超纲"测试虽无法律效力,却能制造传播爆点。值得注意的是,测试卡车为空载8吨状态,而实际运营中卡车满载质量可达20吨以上,碰撞能量差异达150%。
商用车企的困境在于,其安全标准仍停留在"驾驶室生存空间"等基础要求,而新能源车企已用全车9气囊、自动解锁等配置树立新标杆。这种代际差正被敏锐地转化为营销武器,理想汽车发布会后三日百度搜索指数暴涨487%就是明证。
投资者需要警惕的"安全泡沫"
理想2023年财报显示,其研发费率约8%,低于行业平均的10%。当企业将资源向视觉化安全测试倾斜时,真实技术投入可能被挤压。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开发验证测试"无需像CNCAP那样公布原始数据,其透明度存疑。
历史经验表明,特斯拉2013年"坦克级安全"营销带来股价短期上涨23%,但随后的电池起火事件导致估值回调35%。当前理想汽车动态市盈率达187倍,远超传统车企15-20倍区间,任何技术争议都可能引发估值重构。
碰撞测试的终点是消费者信任
这场风波本质是用户心智争夺战。新能源车企用极端测试证明技术上限,传统车企则捍卫工况真实性。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权威、透明的安全评价体系,而非精心剪辑的视觉奇观。当行业回归理性时会发现,安全没有捷径,唯有扎实的研发投入和严谨的标准建设,才能筑就真正的竞争壁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