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枕头一包草”,古人这话说得真够呛。
前阵子,哥们儿提了辆新晋国货SUV,号称“陆地行宫”。哥们儿邀我去品鉴,一入座舱,啧,颇有几分意思。什么零重力尊爵座椅,什么百年老榆木饰板,什么静谧声场,一股脑儿往里塞。哥们儿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对着一辆夙负盛名的德意志座驾,直接开腔:“如今我华夏座驾的奢华,早已不止于铺张物料!”
这场景,颇似当年手持诺基亚的用户初见iPhone?耳目一新,心潮澎湃,甚至带着几分扬眉吐气。
近些年,国产品牌汽车确乎突飞猛进。外形设计愈发前卫,智联配置愈发繁缛,甚至连那份奢华感也营造得有模有样。你看那些铺天盖地的宣发,动辄便是“越级体验”、“颠覆豪华”。
然则,果真如此么?这“奢华”究竟奢华在何处?
我们不妨稍安勿躁。就拿哥们儿这辆“陆地行宫”来说,空间着实宽绰,配置也委实丰赡。但你仔细摩挲那些所谓的木纹饰板,总觉阙如。那种浑然天成的质感,那种岁月积淀的韵味,与真金白银终究差着火候。
再说那静谧声场,的确能滤除些许噪声,但高速疾驰时的风噪,依然清晰可辨。与真正的顶级座驾相比,仍有龃龉。
当然,我并非贬低国产品牌汽车。恰恰相反,我认为能将价格压至这般境地,做出这般品相,已属难能可贵。但我们亦需洞若观火,堆砌物料仅是皮相之功,真正的奢华,需假以时日,积淀技艺,以及对细节的锱铢必较。
忆及数年前,有位远亲购入一辆号称“轻奢”的国产车。甫一入手,各色跬步千里之患便纷至沓来:车窗异响,中控宕机,甚而连座椅都开始塌陷。他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这哪是什么轻奢,分明是轻侮!”
此事令我醍醐灌顶:造车,并非简单的零件拼装,而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工艺,以及对品控的严苛把关。若只顾着堆砌配置,忽略了最根本的质量与可靠性,那再精雕细琢的内饰,也难掩其内在的空洞。
我们缘何如此关注国产品牌汽车的“奢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渴求被敬重,渴求被认可。我们希冀国产品牌汽车不仅仅是价格亲民,更要有媲美甚至超越国际品牌的实力。
但这份渴求,切莫沦为盲目的自矜。我们需要理性审视国产品牌汽车的进步,既要看到其长处,也要看到其短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呼吁车企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提升核心技术,擢升产品质量之上,而非一味地追逐流于表面的“奢华”。
这些年来,我们见识过太多“PPT造车”、“互联网造车”的闹剧。一些企业,挟裹着投资人的资金,玩概念,炒作噱头,最终却连一辆差强人意的汽车都无法制造。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整个行业的戕害。
那么,国产品牌汽车究竟该何去何从?我认为,理应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
其一,夯实地基。将引擎、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掌握在己方手中,而非仰人鼻息,依赖进口。
其二,提升品级。构筑周全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每一辆汽车皆符合标准,甚至超越标准。
其三,注重用户体感。深入洞悉消费者的诉求,不断精进产品设计与服务,令用户真正感受到物超所值。
其四,坚持革新。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与新的商业模式,引领行业发展,而非邯郸学步,效颦他人。
国产品牌汽车欲真正臻至“奢华”,所需的并非堆砌配置,而是脚踏实地的砥砺。我们需要给予它们时间,给予它们机会,但更要给予它们压力。唯有如此,方能令国产品牌汽车真正走向寰宇,赢得敬重。
我们翘首以盼,终有一日,当我们谈及国产品牌汽车之时,不再只是念叨它的价格低廉,配置繁多,而是称赞它的技术先进,品相卓越,代表着中国制造的最高水准。这才是真正的“华夏奢华”,亦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