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第13到每150秒下线1辆:湖北汽车逆袭的3个密码藏在老乡故事里

2017年,湖北汽车产量冲到266.61万辆,坐稳全国第四的位置,占了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这个"东方底特律"在2025年初的产量排名滑到了第13位。不过,就在这看似下滑的曲线里,却藏着让人振奋的转折——2023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38.8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21.6%。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巨头如何在新能源浪潮中转身?答案或许就藏在几个湖北老乡的事里。

从全国第13到每150秒下线1辆:湖北汽车逆袭的3个密码藏在老乡故事里-有驾

十堰的大山深处,曾见证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艰苦起步。1952年,一群建设者住芦席棚、啃咸菜,造出了我国第一辆自主军用越野车。那段创业岁月里淬炼出的"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成了湖北汽车产业转型的底气。当新能源浪潮袭来,湖北一度因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陷入困境,为消化库存发起的"大降价潮",让人们为这个老工业基地捏了把汗。

从全国第13到每150秒下线1辆:湖北汽车逆袭的3个密码藏在老乡故事里-有驾

转折的力量,来自于一群"敢吃螃蟹"的湖北企业家。仙桃人雷军虽然是汽车行业的门外汉,却带着170辆拆解研究的汽车和亲自考取的赛车执照跨界而来。他打造的小米SU7不仅在纽北赛道跑出了超越保时捷和特斯拉的成绩,更创下了亮眼的销售纪录。同样跨界的还有黄石人何小鹏,他推出的全球首款纯电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让人们看到了汽车产业的更多可能,即使经历起伏,小鹏汽车依然稳居新势力前五。

从全国第13到每150秒下线1辆:湖北汽车逆袭的3个密码藏在老乡故事里-有驾

在荆门,刘金成的电池事同样动人。早在2005年,他创办的公司就为国家电网改造供应了超3亿块电池。如今这位自谦"二线电池厂"老板的企业,已成为湖北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重要支撑。而荆州人许开华则另辟蹊径,在荆门的生产线上,每天能提取40吨锂金属,这相当于少开采2000吨锂灰石,既缓解了钴镍资源"卡脖子"的问题,又打造出百亿级的循环经济模式。

从全国第13到每150秒下线1辆:湖北汽车逆袭的3个密码藏在老乡故事里-有驾

这些老乡们的努力,背后是湖北汽车产业的悄然蜕变。在十堰经开区,每15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乘用车下线,这里聚集了12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具备年产50万辆整车的能力。更让人骄傲的是,这里生产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2023年出口量达到5.4万辆,成为湖北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领头羊"。在欧洲市场,达契亚Spring这款由湖北生产的电动车备受青睐,曾创下单月新增订单超5000台的纪录。

支撑这场转型的,除了企业家们的拼搏,还有实打实的政策支持。2025年湖北推出新政策,通过优化电价机制、推行"免申即享"等模式,为中小企业降低成本、优化服务,力争到2027年底打造成为"华中电价洼地"。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

从全国第13到每150秒下线1辆:湖北汽车逆袭的3个密码藏在老乡故事里-有驾

从住芦席棚造卡车,到150秒下线新能源车;从燃油车库存压力,到欧洲市场的亮眼表现,湖北汽车产业的转身,靠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拼搏精神。如今的湖北,正从"转型后进生"转变为大国工业的"压舱石"。

从全国第13到每150秒下线1辆:湖北汽车逆袭的3个密码藏在老乡故事里-有驾

未来的湖北汽车产业,还有更多可能。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国际化布局,这些都是湖北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老一辈的创业精神和新一代的创新意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看着十堰生产线上不断下线的新能源汽车,想着那些在海外驰骋的"湖北造",我们不禁要问: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湖北的事才刚刚开始吗?你觉得湖北汽车产业的下一个突破点会在哪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