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总是要有点梦想的。但梦想这种东西,有时候就像马自达的多品牌战略一样,说起来都挺好听,做起来很容易变成一场集体“行为艺术”。比如Autozam Clef,就是个曾经被寄予厚望最后一脸懵逼收场的代表。你看它的开场多隆重,搞得跟中考数学一样,谁都觉得稳过,结果出来一看,满分了自己的脸——十分。
Clef是什么?一辆以为自己是时尚弄潮儿的中型轿车,后来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马自达卖车实验的那块试用布。名字还特地从音乐词典里翻出来谱号这个高端玩意儿,意思是要给那帮Autozam的小弟们定个调,可惜最后都跑偏了,一阵乱弹。其实Autozam Clef名字取得挺诗意,只是命运多舛,结局很朋克。要不是马自达这波多品牌分身术动作做得太频,Clef说不定真能混出点什么。但在那个日本经济花里胡哨乱晃、泡沫快破不破的时候,怎么就轮不到它发光发热呢?这就像你早上拿着赶早的豆浆油条,说是要和世界谈谈和平,结果一口热油下肚发现胃也不和平。
话说马自达当年玩多品牌的劲头,真是比网红想蹭热度还猛。Autozam、Eunos、ɛ̃fini,小弟们带着各自的logo排起队,感觉一夜之间日本街头要被马自达的分身占领。可惜,分久必合嘛——这道理商场也同样适用。Autozam Clef作为Autozam销售网络的头牌旗舰,被捧得像暴发户家花瓶似的,可惜用来装水——水都漏了。Clef这个谱号,不知道有没被当做跑调警告标识收藏起来,但其实它很有代表性:
首先,它的技术底子很硬。平台共享这么高级的词儿,说白了就是全家上阵一人一锤子,大家都是GE平台的小儿子,兄弟还有马自达Cronos、MX-6、ɛ̃fini MS-6这些一脸正经的高手。技术上说只要能用的全都拉过来,不管价格还是定位,反正最后全是自家人。开发成本节省了,不光节省,还能省出一顿盒饭钱。有人说这是高效资源利用,实际上就是节省预算,效果嘛,就像你把家里十年前的电饭锅改造了一下当空气炸锅用,省是省了,炸没炸熟还得另说。
Clef在设计上也挺有追求的,各种流线三维曲线,惹得马自达自己下闭着眼夸“运动气息”,市场其实不太理解:这大鼻子的轿车,是想参加东京车展还是去堵路?“年轻化”,一听就像吃火锅时硬要往锅里加罂粟花生,味道怪是怪,但你敢说不新潮?Autozam产品线里它算颜值顶流了,虽然大部分人买车像刷B站一样,图个热闹,看个好奇。可是美是美,买不买那是另外一回事。
动力配置也很下本,2.0四缸、2.0和2.5的V6,马力和扭矩都标得漂亮,谁开谁知道。最佳挡次的KL-ZE V6,能给你精神百倍的推背感。开着Clef,你还有种自己在开赛车的错觉。零百加速7秒多,在当年算是优等生了。就是自动变速箱嘛,谁能想到,这年头还讲究四速,那股老气横秋劲儿,像是中年油腻男非要去蹦迪,强行显年轻,逗得人忍不住想笑——而且光笑不买。
说到底,Clef外表努力装酷,内心其实很迷茫。买车的人一看,觉得这调调新颖,掂量一下,直接微微一笑,我还是去看丰田。本田呢?本田当时就像街头的便利店,饿了都能顺路进去。一转头,马自达的专卖店成了好奇宝宝的自助餐厅,Clef明明有颜值有技术,不愁吃穿,就是不愁爱情——没人谈。你见过花瓶掏心掏肺吗?Clef很懂,这世道,颜值太高反而容易让人怀疑是不是“看起来很贵其实很难用”。
Autozam品牌后来也一顿操作猛如虎,战略收缩,Clef被迫提前退休。1994年12月停产,就像公司年会里突然宣布领导调任,大家愣了一下,一起鼓掌,其实心里全在盘算自己的下一个饭碗。所以Clef的离开,有点像派对刚铺好桌布,热菜还没上,结果电突然停了——回家吃泡面吧,别做梦了。
其实Clef自己也很懂这个道理,经常对着夜晚的停车场发呆:我这么有型,怎么没人爱我?泡沫时代的日本汽车市场,就是诗和远方里都喷着地沟油。马自达的多品牌实验就像大公司里突然成立的创新小组,表面说成绩斐然,实际一地鸡毛。Clef努力做那个领导口中的“行业标杆”,谁想最后却成了“反面教材”,后人都在自家员工大会上举例:看,别学Clef!
有网友调侃说,Clef的命运像小品演员转行拍偶像剧,怎么演都像开玩笑。马自达争做花哨标杆,结果变回兄弟品牌的背后背景板。技术指标都写得跟高考满分作文似的,字字珠玑,没人领情。那些年Clef卖得不温不火,销售成绩像冬天的空调,明明马力十足,却老吹不到人心上。Autozam Clef的结局告诉我们,品牌战略这东西,如果太像拼多多套餐,没准最后吃的人肚子疼。
你说这品牌多元化战略,99年都说创新,结果一堆厂商做的创新,看上去都像在洗牌。马自达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Clef死得体面,却也死得莫名其妙。市场表现成了泡沫经济时代的笑话。马自达在多品牌战略路上踩了一脚雷,Clef就是那坨炸掉的馅。
日本泡沫经济那几年大家谁都想活得光鲜亮丽,车子要是没点“旗舰”buff,都不好意思出门。Clef最能代表那个年代的荒诞:明明有技术、有外形,终究没流量。你仔细观察,那些年流行的汽车广告还经常把车吹成武侠高手,这里是快剑,那边是柔拳,最后大家都在马自达展厅里玩“你画我猜”,答案永远没人猜对。
说到底,Autozam Clef本身没什么错,错的是大环境。泡沫经济大起大落,消费者也都练成了“选择困难症”。Clef的定位又高不成低不就的,成了战略失误的副产品。马自达这场品牌大乱炖,让每个分品牌都像课堂小组的“选人环节”,每个人都希望被选上,但最终都被分到被人遗忘的小角落。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旧货市场捡到一台Clef,外壳还散发着当年的诗意,发动机低吼像在诉说:多品牌战略是个玩笑,但我真的努力演过了。车主感慨,“我买的不止是车,是泡沫的辉煌,是被搞砸的分组作业。”你说这算是悲壮,还是黑色幽默?技术创新说得头头是道,设计理念搞得如花似玉,结果市场冷漠地耸耸肩:该死的就是你,不是别人。
Clef的短暂生涯其实比很多人的初恋还要悲剧。激情燃烧之后,是冰冷的现实:旗舰轿车变成了旗舰滑铁卢。唯一庆幸的是,它没变成某品牌的“限量纪念版”,也没人硬把它翻炒成网红遗产。两年半的生产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刚好够马自达开完战略会议、吃完便当,顺便让Clef从预备役升为退役。那段历史,马自达自己都懒得提了,那点尴尬像上次年会跳舞摔了一跤,全公司都心照不宣,装作没发生过。
总之,如果你聊汽车圈的传奇,别忘了Clef这段黑色幽默。它不是笑话,但活成了段子。它不是主角,但主角一写泡沫、战略,离不开它。马自达多品牌战略是场霸王别姬,Clef是那个上台自带BGM又被赶下场的小号手。人生如戏,Clef没有下集预告,它只剩彩蛋:经历过,也就够了。剩下的,都是后人跑题作文里的调侃——你说品牌多元是王炸,结果炸出了Clef。
如果Clef会说话,大概只会自嘲一句:“做你们的谱号,我反正也算是定了个调,不管是调侃,还是调味。”这荒诞中的真相,有时比剧情还精彩。有它在,你才明白,泡沫时代的一切,都和油腻中年蹦迪的舞步一样,不惊艳,但挺有喜感。而这,就是现实的黑色幽默。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