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彭宣布要转型做新能源四轮车,这消息让我有点跟不上节奏。毕竟,三轮车大厂突然跨界,似乎不太符合传统行业的节奏。每次看到这种突然跳进新领域的情况,我总会忍不住好奇:他们是有备而来,还是看准了市场风口?
我记得一位修理工说过:金彭那车,毛病挺多的,听说最近还在降价,说明底子不稳。 对比起吉利星愿的手法,价格战倒是常用,但也容易埋坑。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发现金彭这次推出的星愿和海鸥Q7都挺有趣。
星愿售价估摸在一万到一万二(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还没正式公布),续航估算在100公里左右(体感/估算,不太确定),绿色牌照,保险方面也得看政策。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续航有点少?在城市短途,倒还凑合,但一旦出去远一点,起码得思考怎么弥补这个短板。问题是:这么低的价格,怎么保证车还能跑得动?
这让我联想到三轮电动车的利润,还记得那货,薄利多销,靠量来弥补单车的利润。可是造车不同,成本是一回事,安全和可靠是另一回事。
我一直疑惑:金彭能不能靠这个低价+基础策略长久过活?这样铺货、疯狂压价,可能会快速占领市场点,但品牌的口碑怎么办?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海鸥Q7就更有意思了,13800元的价格,几乎比比亚迪海鸥低了六万!我也没细想过,这除了价格能有什么优势?配置、材质、做工是不是都很节约?
但我也知道,低价格其实背后有很多揉搓。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可能就是靠用更便宜的配件,或者简化制造流程来实现。
就像盖房子,用最便宜的砖,或者用更少的钢筋。短期看,能省钱,长期呢?性能、耐用性会不会打折?
这让我想到,近年来,很多三轮车大厂都在拼命模仿一些成功的新能源车,连外观都模仿得差不多。有时候,连名字也照搬照抄。那他们是不是也在给自己挖坑?
我还在想:金彭这么做,是不是在试探市场能接受的底线?毕竟,大家对新事物的宽容度有限,尤其是低价+低质组合,谁敢保证不会出大问题?
这点让我犹豫:你觉得这些新车在安全方面能做好么?一年保修,一年后谁来管?品牌积累如果还没有形成,出了问题就容易踩雷。
说到品牌,我不由得想到,金彭的宣传怎么说?科幻设计、未来感。嘿,这怎么和当年的三轮车picture一样,满天飞的梦想和实打实的品质差别挺大。
我还记得,一个朋友说:现在的造车,更多是市场投机,诚实点才是真本事。
(这段先按下不表)
奇怪的是,这次金彭的圆梦居然还敢用Q7这个名字,听起来还挺高端。你觉得,是不是想用类似比亚迪的营销套路?
那么多问题涌上脑袋:你认为买这车的用户,真是在买性价比还是低成本的选择?
我觉得,实际上,很多人可能只看价格和貌似够用,要不然,怎么会有人愿意便宜到只剩一块钱这种猪油蒙眼的交易?
我心里一直在想,靠价格战能持续多久?谁又能保证这些厂商不会走只要让成本最低的死胡同?
不卒然觉得,像金彭这种方法,可能和我小时候买便宜的电池一样,廉价不一定意味便捷,甚至会出问题。
我也不得不承认,低价车的安全和品质,真的得打个问号。毕竟,一个车坏了,可能不会像三轮那么快自己修好。
(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头想想,那些模仿,到底是借鉴还是抄袭?法律上他们到底算什么,没法一概而论。
有个修理工曾经说过:他们的车,就像山寨iPhone,翻新翻得太明显。
我真不知道,这样的冒牌货能否被市场接受,牌子背后是人们对安全的信赖。
你觉得未来金彭的算盘还能响多久?那些圆梦的人,是不是只会梦到一半?
或者,他们其实早就意识到,要拼的是真正的产品质量,还是只能靠喊低价的噱头。
感觉所有的低价产品都像夜市的烤串,香但不一定安全。
(留白)
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造车这行,想得真远,远到我都想不太明白:他们到底是真的在造车,还是在造梦?
这些车能不能熬过市场的寒冬,谁都猜不到。
也许,那个能吃零食、甩手扔快递箱的年轻人,买得起星愿或海鸥Q7后,才是真正的赢家吧。
但是,你觉得,便宜是不是永远都买不到好呢?这问题应该没人能够给出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