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了个报告,说咱们的国产车要把欧洲老师傅们给整不会了,我第一反应是,诶,这剧本我看过。
这不就是当年诺基亚看着iPhone发布会,高管们一边鼓掌一边心里骂娘的经典复刻吗?报告里一堆数据,什么欧洲工厂产能利用率只有55%,什么一年要丢一两百万销量,什么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要到10%。这些数字看着吓人,但翻译过来就一句话:狼来了,而且这次来的狼,开的是纯电,还带智能座舱,最要命的是,它还便宜。
欧洲那些传统车企,现在的心态,约等于一个修了一辈子内燃机金钟罩铁布衫的老掌门,突然发现对面的年轻人不跟你拼拳脚,直接掏出了加特林。你说你内力再深厚,马步再稳,有啥用?一梭子过去,老师傅直接被打成了压缩毛巾,再起不能。Stellantis和大众这些巨头,产能利用率低得发指,有些工厂的打卡出勤率连一半都不到。机器在那空转,工人在那喝咖啡,不是他们不想努力,是时代的车轮压根没从他们那条路走。他们不是在生产汽车,是在表演一种工业时代的挽歌,一种行为艺术。
他们想不想关厂?想疯了。但关一个厂,光是遣散费、赔偿金、跟工会扯皮,就要花掉15亿欧元,还得花个一两年。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比你发现你家着火了,但灭火器的价格比你家房子还贵,而且说明书是古希腊文写的。你怎么办?只能眼睁睁看着,假装一切尽在掌握,然后发个新闻稿说我们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什么叫战略性调整?就是不装了,摊牌了,我躺平了。
所以你看大众停产一周,Stellantis暂停几个车型的生产,这哪是应对啊,这叫ICU里拔管前的心理建设。他们在赌,赌咱们的电车会在欧洲水土不服,赌欧洲的老百姓还认他们那个标。
我作为一个也开过几年所谓豪华品牌车的中年人,我得说,这个“标”的信仰,有时候真的比技术参数管用。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它的发动机吗?是它的变速箱吗?都不是,是那个三叉星徽。它是一种社交货币,是一种“我过得还不错”的无声宣言。买它的人,不是在买一个交通工具,是在为自己的社会身份充值。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所以,欧洲车企最后的堡垒,其实不是技术,而是这种品牌玄学。
但问题是,咱们这边,尤其是比亚迪这种,根本不跟你玩玄学,直接掀桌子。什么叫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的竞争是大家在一个餐厅里抢蛋糕吃,那比亚迪现在干的事儿,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然后自己开了个烧烤摊,喇叭里还放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样样十块”。它不跟你讲历史,不跟你讲情怀,它就跟你讲续航、讲配置、讲价格。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打在欧洲消费者的钱包上。就问你怕不怕?
欧洲车企说我们也要搞电动化,是是是,你们在搞。但你们的电动化,就像是一个习惯了穿西装打领带的绅士,突然要上台表演二人转,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的迷茫。他们造出来的电车,总有一种“虽然我是电车,但我骨子里还是油车”的拧巴感。而咱们的电车,那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刻在DNA里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
更要命的是,欧洲车企还没搞明白一件事:未来智能汽车决胜的关键,根本不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而是在咱们这边的三线城市,在那些能把马路开成“道诡异仙”片场的老头乐大军里。任何自动驾驶系统,如果不能在“鬼探头”的老大爷和逆行的外卖小哥之间精准预判,那就是一堆垃圾代码。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什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都得变成呈堂证供。特斯拉牛吧?你让它来我们这儿的菜市场门口试试,你看它的算力够不够用。
所以,欧洲车企所谓的逆袭,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自我安慰。他们有机会吗?理论上有。就像理论上我努努力也能考上清华一样,理论永远是丰满的。但现实是,他们背着一个世纪的偶像包袱,带着一帮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工程师,和一群不能得罪的工会大爷,怎么跟我们这帮已经杀红了眼、一天开八场发布会、连CEO都亲自下场互撕的卷王们斗?
他们的转型,不是技术问题,是心态问题。他们还没从“老师”的心态,转变成“学生”的心态。他们还在想着怎么“教化”市场,而我们想的是怎么“服务”用户,甚至是“跪舔”用户。
加大加大加大,所有的配置都给你加大。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结局就是,欧洲车企要么把自己逼疯,也开始学我们这样卷生卷死,要么就守着自己那一小块高端市场,变成汽车界的“爱马仕”,专门服务那些坚信“贵就是好”的信徒。至于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市场,对不起,那将是一片属于中国品牌的黑暗森林。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这不叫攻占,这叫物理法则。三体人看了都得一个趔趄,直呼内行。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