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智能变革背后的新赛点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大众汽车在中国的转型问题,提到智能驾驶芯片和销量下滑,大家都觉得是汽车行业的大考,我反而看到了更深的一层——这场变革,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复杂,也是充满机会的,,能否突围,不只是靠几颗高算力芯片或一次合作,就得看能否真正融入中国智能生态,与产业链共成长。
我们先来捋捋现状,大众汽车和地平线的合作,确实很不容易,双方从2022年就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酷睿程,共同研发适用于大众智能网联汽车的高算力芯片,这款系统级芯片,预计算力能到500-700 TOPS,而且能支持从L2+到L3级自动驾驶,这说明大众想在自动驾驶领域抢领先,芯片不仅能处理摄像头与传感器数据,而且还能在各种复杂路况下做智能决策,研发主要交给了酷睿程执行,CARIAD和地平线在后面支持,大众试图通过“合资+本地研发”方式,紧贴中国市场的技术趋势,未来三到五年,这芯片就准备量产,目标是服务大众旗下的L3级中国专属车型。
说回业绩,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压力是想象不到的大,数据显示,2018年大众能卖出400多万辆,然后到了2024年,只剩275万辆左右,这下降幅度,远超同行平均水平,特别是新能源车方面,大众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只有可怜的1.5%,相比之下,比亚迪、电动市场的“高歌猛进”,大众显得落后了很多,这种现象不仅说明大众的燃油车周期已到瓶颈,更暴露出传统巨头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中的真实难题。
如果我们拉远视角,就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趋势,那就是,全球汽车品牌都在重新做“中国作业”,不是任何一个国际巨头想“搬进来”就能马上变强,成功的关键点不在于规模和投入,而在于能不能快速切入中国本土数字产业链,然后拥抱“生态创新”,大众除了和地平线搞芯片开发,还在合肥落地研发中心,而合肥也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创新的新高地,甚至在与小鹏等企业合作方面,步伐也很快,就连CEO奥博穆也直接表态,大众要依靠中国自主设计芯片,把智能出行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切都说明,大众正在努力把“中国本地创新”变成自身全球战略的新引擎。
大家可能还不清楚,这种“生态化转型”,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真正把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供应链优势以及用户体验深度融合,华为在智能座舱方面,就和众多汽车品牌强强联合,还能凭借技术赋能带来新的产品体验,而蔚来、小鹏之所以能做出有竞争力的自动驾驶方案,其实也是因为高度依赖中国本地软硬件协同创新,另外,数据显示,仅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增速超过25%,而最有活力的细分领域都集中在本地公司,特别是地平线这种专攻AI芯片的独角兽,更是在全球排名进入前十,由此可见,想要在智能时代破局,大众与中国本地科技深度绑定,已经是“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
如果再引入一些国际视角,其实不止大众,“外来品牌+中国创新”变革就在加速,日本丰田、美国特斯拉都在中国不断倾斜资源,甚至在研发中心开设和技术合作方面,也快速本地化,但一个很明显的差异是,只有真正能和中国生态融合,才有可能抓住市场内核,丰田在氢能源与智能驾驶方面,也是靠和本地科技公司深度联合才有进展,否则单靠日本或欧美团队,很难突破采购、供应、用户及数据的壁垒,无论“谁来谁走”,大家都在考一着“生态深度”。
大众这一轮的芯片合作,未必能一举扭转局势,因为,芯片只是智能汽车生态中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市场,用户对智能化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座舱、车联网、自动驾驶算法和软件更新频率等,才是取胜的多维赛道,中国汽车在OTA空中升级、新功能推送上,已经全球领先,大众要跟上,不能只是买芯片,更要把软件、交互、用户持续体验都纳入体系。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每一个传统品牌都要迈过“生态创新整合”这道门槛,不过在大变革的当下,有人走得慢,有人走得快,只要能握住中国市场的技术脉搏,都可能获得新的增长点。
综上来大众与地平线的芯片项目,只是转型路上的一次大尝试,背后还有更深的课题——如何理解中国市场带来的新技术、新需求,如何让本地供应链与创新体系成为品牌新引擎,这场变革真正的赢家,会是谁?除了芯片,智能化时代未来的核心动力,还会在哪些领域引爆?我们是不是也该思考,大众怎样能和中国创新“协同进化”,才不被时代淘汰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