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商用车换将之后,新能源和服务业务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那天刚好路过十堰,听朋友说东风商用车内部开了个不小的会,气氛挺像是换了辆新车刚打火,还带着那股子“发动机预热”的劲儿。几个关键岗位来了新面孔,靳兆坤和王江,一个盯着新能源服务业务,一个主攻完好率和客户支持。别看这些职位名字听起来偏后台,其实跟车主每天的用车感受关系可大了。
我在场外听人聊,靳兆坤上台那段,更多是在讲怎么补新能源服务的“短板”。以前买新能源卡车的司机,经常抱怨:服务网点不敢随便跑,怕出问题没人修,配件等半天。靳的意思很直接——要先把新能源服务网络铺开,把维修响应速度提上来,还得灵活应对市场的小毛病,不能等问题发酵到司机都炸了锅才去处理。换句话说,他是想把传统柴油重卡那套成熟的服务逻辑搬到新能源上,再加点专门的技巧。
而王江的关注点听着更“中台化”——完好率。别小看这个指标,车一旦长期趴窝,再优质的动力链条也变成废铁。王江说话很朴实,“把事做对、做实”,意思就是问题先要抓准,再迅速落地解决。他还提到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这在不少人耳朵里可能是官话,但放到卡车司机语境里,就是“不懂的赶紧补课,不会的得学会”,尤其是新能源部分的技术支持,必须跟上节奏。
聊车绕不开车主的使用场景,我认识一个做冷链运输的大哥,用东风家的一款重卡做长途。柴油版,他一年里跑几十万公里,基本只要定期保养,毛病不多。但去年添置了新能源车之后,麻烦来了:一次从武汉跑到长沙,路上遇到系统报警,当地服务站却没配修,得拖到省会。耽误了一单生意,还多花了调车费。这类故事在新能源卡车圈子里不是个例,也正是靳兆坤这次要啃的“硬骨头”。
蔡伦新在会上给新任两位干部的“作业”也挺实在,比如优化客户在使用系统时的便利度,这里说的系统,不是我们手机上的APP那么简单,而是包括车队管理后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平台等一整套链路。卡友们最怕的是,后台明明有数据,却迟迟没人处理问题;或者厂家说一套,服务站执行又是一套。这类中间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在市场端引发连锁反应。
东风商用车这些年走的路,和市场趋势其实挺贴合。重卡领域的新能源化虽然还在早期阶段,但从各地的城配、干线物流到港口牵引,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电驱、氢能车型开上路。不过,车造出来不是故事的结束,反而是刚开篇。电池衰减、补能效率、维修半径,这些在乘用车里都已经被反复讨论的问题,到了商用车上,放大了好几倍。因为商用车不是买来玩的,是赚钱的工具,一天不能跑,就是一天的损失。
我有个搞二手车生意的朋友,他说最近收新能源卡车很谨慎,因为车主对使用可靠性的担忧,影响了二手市场的估值。要是售后和服务网络稳,估值自然就喊得上去。这么看,王江和靳兆坤手头的任务,不只是服务问题,还关系到品牌的长远溢价能力。
刘翼在最后那段话里,提到了一个挺专业的点——新网培育。听过这个词的大多是搞4S店和服务站的,其实意思就是开发新的经销和维修网络,把渠道盘强。对于商用车,尤其是新能源商用车,这一步特别关键。毕竟你总不能指望一个跨省的司机,拖着二十多吨货物跑几百公里回原产地修车吧?
我自己觉得,这次人事调整像是给东风商用车的新能源板块换上了更有冲劲的“发动机”,但真能跑多快,还要看在全国各个节点能否建立起高效的能源补给、快修和配件供应系统。不然,再亮眼的发布会场面,落到车主日常用车上,也可能就是“理论续航很美好,现实修车很骨感”。
有车友笑说,要是靳兆坤真能把新能源服务网络铺得像加油站一样密集,那我们就给他的名字刻在服务站门口,当个长久的“车友英雄榜”。是真是假,权当乐子听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