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续航焦虑的缓解,但也引发了新的担忧:自燃事故频发。为了从源头上降低动力电池自燃风险,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将于明年7月1日正式实施,对动力电池安全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可谓严“电池安全令”。
三大严苛试验,筑牢安全防线
新国标新增了三大严苛试验,全方位保障动力电池安全:
热扩散防护检测:模拟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的情况,通过针刺或内部/外部加热试验,确保电池系统不起火、不爆炸,防止热失控扩散引发更大事故。
车辆底部撞击测试:模拟车辆底部剐蹭事故,用钢制撞击头撞击电池包底部,考验电池包的防护能力,确保底部撞击不会导致电池起火或爆炸。
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针对快速充电场景,对15分钟内快充的电池单体进行300次循环测试,并在测试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确保电池在快充工况下依然安全可靠。
多项极限测试,考验电池性能
除了三大严苛试验,新国标还要求动力电池通过多项极限测试,包括:
模拟碰撞试验:在电池包满电状态下进行碰撞测试,确保电池包无泄漏、无外壳破裂。
火烧试验:将电池包暴露在火焰下炙烤130秒,确保电池包不起火、不爆炸。
浸水试验:将电池包浸泡在1米水深中30分钟,确保电池包无进水、无泄漏、绝缘性能正常。
挤压试验:用100千牛的力从两个方向挤压电池包,确保电池包不泄露、不起火、不爆炸。
车企加码安全技术,强化防护屏障
面对新国标的挑战,车企纷纷加大创新力度,多维度筑牢电池安全防线:
全链条技术升级:积极开展超越新国标的测试试验,采用更严苛的测试标准,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性。
“疏堵结合”管理技术:通过“疏”和“堵”两种方式,将热量引导到安全路径,并增强电池包底部防护能力,防止热失控和底部撞击引发事故。
“安全舱”设计:将电池包分割成多个“安全舱”,利用防火隔热材料和速冷技术,将热量锁死在“安全舱”内,防止热失控扩散。
选择更稳定的材料体系:采用高安全正极、阻燃电解液、高耐热隔膜等材料,降低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云端大数据诊断:利用云端大数据技术,实时诊断电池健康状态,提前识别电池故障,预防事故发生。
现行国标已保障车辆基本安全
虽然新国标明年才正式实施,但消费者不担心现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现行国标已经能够保障车辆基本安全,而且多数企业已经提前完成技术储备,能够生产符合新国标要求的动力电池。
结语
新国标的实施,将推动动力电池安全水平的系统性提升,为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更加安全可靠,消费者可以更加放心地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出行工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