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在手四年未动车,为何不敢再握方向盘?
那本墨绿色的驾照在抽屉角落静静躺了四年。封面的烫金字迹依然清晰,内页的照片上,还留着考过科目三那天欣喜的笑容。可自从领证那天起,我就再没碰过方向盘。
想当年在驾校,我是教练口中的“得意门生”。科目一96分,科目二科目三双双满分,科目四94分。教练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这水平,上了高速都能轻松驾驭。”谁能想到,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学员,竟让驾照在抽屉里沉睡了整整四年。
昨天和丈夫出游,他又一次试探:“你来开一段?”我的反应和往常一样——连连摆手,身子不自觉地往后缩。“不敢,我害怕。”
“服了你了,”他无奈地摇头,“证拿回来是当摆设的吗?”
我小声辩解:“广东这么堵,车流这么密,我更不敢开了。要是在老家那种车少的地方,或许还能试试。”
这话说出来,自己都觉得苍白。毕竟连小区门口那条只有两车道的路,我都不敢尝试。
像我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公安部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2100万持证驾驶人一年内无任何驾驶记录。我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本本族”:驾校里的优等生,现实中的“停车困难户”。
深入分析这份驾驶恐惧,主要源于三个心魔:
对复杂路况的无所适从。驾校教的都是标准化操作,而真实道路充满变数:突然窜出的电动车、不按喇叭就超车的司机、永远找不到车位的老城区……每一个不确定因素都在放大新手的焦虑。
对错误操作的过度担忧。“万一错把油门当刹车怎么办?”“倒车入库撞到后车怎么办?”这些假设性问题在脑海中无限循环,形成恶性心理暗示。
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身后的喇叭声、旁车司机异样的目光,甚至副驾驶座上的叹息,都会让新手司机瞬间崩溃。
然而,转变往往始于一个小小的契机。
上周日清晨六点,在丈夫的鼓励下,我终于坐进了驾驶座。空旷的停车场里,发动机启动的声音让我手心冒汗。第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松开了刹车。
第一步,是克服起步恐惧。在停车场绕了二十圈,直到脚掌熟悉了油门和刹车的力度差。
第二步,是挑战小区道路。选择中午车少的时段,慢慢适应转弯、变道的基本操作。
第三步,是尝试短途出行。从家到超市的三公里路程,提前规划好路线,避开拥堵时段。
现在,我依然不敢自称“老司机”。但至少,那本驾照不再只是抽屉里的摆设。它开始履行最初的使命——赋予我自由出行的权利。
如果你也正经历着同样的驾驶恐惧,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尝试突破:
心理上,接受“犯错是正常”的事实。每个司机都有新手期,允许自己慢慢适应。
技术上,先在自己最熟悉的路段反复练习。肌肉记忆的形成需要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策略上,善用车载科技。倒车影像、盲区监测这些功能,本就是为辅助驾驶而设计。
2100万“本本族”的背后,不是能力的缺失,而是信心的缺口。驾驶本质上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能,它不需要你成为赛车手,只需要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那条通往驾驶自由的路,或许比你想象的更近。就像我,四年后的这个清晨,终于让车轮重新开始转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