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北京越野推出了一款叫BJ81的概念车,这车一亮相,就把很多人给看蒙了。
为啥呢?
因为它身上带的东西实在是太“野”了。
你想象一下,一辆敞篷的、车门是钢管焊起来的硬派越野车,车顶上还给你配了个无人机,涉水喉都快有一人高了,号称能开进一米三深的水里。
这架势,感觉不像是我们平时在马路上开的车,倒像是准备去执行什么特殊任务的。
这台车瞄准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现在市场上火得一塌糊涂的坦克500,而且据说价格可能会定在40万这个级别。
这就让大家心里犯嘀咕了:北京越野这回是真有料,还是只想搞个大新闻博眼球?
一台装了无人机的越野车,到底是真的能提升越野能力,还是说白了就是个花里胡哨的“智商税”?
咱们先从这台车给人的第一印象说起。
它的外观确实是那种能让直男心跳加速的类型,军绿色涂装,方方正正的造型,再加上那些裸露的钢管结构,充满了原始的机械美感和力量感。
开着这么一台车上路,回头率肯定是百分之百。
特别是对于那些军事迷或者深度越野爱好者来说,这种不向城市舒适性妥协的设计,简直就是梦想之车。
但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终归还是要过日子的。
你开着这么一辆敞篷、连正经车门都没有的车,夏天晒、冬天冻、下雨淋,别说日常通勤了,就是周末开出去兜个风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
车里的座椅说是用了什么“速干”材料,这不就等于明着告诉你“我们这车就是会漏雨进水”吗?
所以,从实用角度来看,这台BJ81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它更像是一个专门为特定圈层打造的、价格不菲的“大玩具”。
再来说说它最大的噱头——车载无人机。
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挺酷的。
比如你要去穿越一片陌生的戈壁或者森林,前面路况不明,这时候从车顶放飞一个无人机,飞到天上看一看,前方的路有没有断、河水有多深、有没有更近的路线,这不就成了你的“千里眼”了吗?
理论上,这能极大地增加越野的安全性和乐趣。
可问题是,现实中的越野环境,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在那些荒山野岭,大风、扬沙是家常便饭,无人机能不能稳定飞行、图传信号会不会被干扰,都是大问题。
而且,玩越野有时候争分夺秒,尤其是在车辆被困的时候,你还有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去慢慢地起飞、降落、给无人机充电?
除非这套系统能做到像科幻电影里那样,一键启动,无人机自动规划路线进行侦察,然后把信息无缝对接到车里的导航系统上,否则,它很可能就只是一个买车时让你觉得很新奇,但实际用不了几次就闲置在家的昂贵摆设。
聊完了这些花哨的东西,我们再来看看这台车的“里子”,也就是它的平台和动力。
其实,这台BJ81概念车的底子,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BJ80。
这个平台已经用了不少年头,优点是技术成熟,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可靠性还算不错。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技术架构相对比较老了。
动力系统提供了2.3T和3.0T V6两种选择,也都是老面孔。
那台3.0T V6发动机,最大功率是206千瓦,换算成马力大概是280匹。
这个数据放在几年前还算可以,但在今天这个新能源汽车动不动就四五百匹马力的时代,确实显得有点不够看了。
当然,对于硬派越野来说,大家更看重的是发动机在低转速时的扭矩表现和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稳定性,从这个角度说,大排量的燃油发动机依然有它的市场。
可问题是,消费者买车是会货比三家的。
你卖40万,那我们就得看看同价位的对手是什么水平。
长城坦克500,同样是3.0T V6发动机,但人家多了一套48V轻混系统,不仅动力参数更高,达到了265千瓦(约360匹马力),在起步和燃油经济性上也有更好的表现。
更不用说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豹5,它用的是一套全新的混动系统,既能用电安安静静地在城里开,又能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去越野,而且油耗还低。
这么一对比,BJ81在核心技术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想靠一个相对陈旧的平台,加上一些看似新潮但实用性存疑的配置,去支撑起40万的售价,消费者会不会买账,确实是个很大的疑问。
最后,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看看整个汽车行业的大趋势。
现在国家对汽车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排量燃油车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
很多车企都在想办法发展混合动力或者纯电动技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越野反其道而行之,主推一款大排量的V6燃油车,多少有点逆流而上的感觉。
虽然 hardcore 的越野玩家对电动化还有些疑虑,但不可否认,混动甚至纯电才是未来的方向。
你看国外的Jeep、路虎这些老牌越野车企,都在积极地推出自己的混动和电动车型。
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在这方面虽然起步晚,但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
所以,BJ81更像是在燃油时代落幕前的一场狂欢,而不是对未来技术方向的探索。
而且我们还得记住,“概念车”和“量产车”之间往往隔着一条鸿沟。
现在车展上看到的这些炫酷配置,比如无人机、钢管车门,到了真正上市销售的时候,有多少能保留下来,又有多少会因为成本或者法规的限制而被取消,都还是未知数。
也许最后,无人机成了一个价格昂贵的选装包,而那些最吸引人的设计元素都被改成了更常规的样子。
车企用概念车来吊大家的胃口,测试市场的反应,这种操作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