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过劳问题被严重忽视

最近,有一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得挺厉害:某家新势力车企,2023年Q2亏损超过50亿人民币。50亿,听起来就很吓人吧?有人直接喊话:“这企业是不是活不下去了,烧钱烧成这样!”更有舆论说,新势力车企一个个都在砸钱搞研发、卖一台车亏一台车,迟早全军覆没。但这就能说明问题吗?别急,咱一点点拆开来看这事。

先不着急下结论,先把数据捋清楚。亏损50亿怎么来的?通常汽车公司主要看几个指标:营收、毛利、净利润。营收很好理解,就是卖车赚的钱。毛利呢,就是卖车的直接成本减去售价,能剩多少钱;净利润就是扣掉所有费用后,企业最终兜里能有多少。所以“亏损50亿”,其实是净利润的数据。那其他指标表现怎么样?细看一下,这家车企的季度营收其实还挺高,超过150亿人民币,毛利率也有10%左右。换句话说,它卖车本身是不亏钱的。那问题在哪?问题出在它的研发投入和营销费用上。50亿的亏损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研发和市场推广上。

这是新势力车企的“通病”。别看他们亏得厉害,真正烧钱的是在研发和市场上。去年另一家新势力也交了一份“难看”的财报,亏了40多亿,但细看毛利率,车卖得不亏。再翻翻传统车企的数据,你会发现他们的研发投入其实没那么夸张。举个例子,某合资品牌的研发费用占营收不到5%,而新势力普遍在20%以上。听起来挺离谱吧?但研发是造车的命根子,尤其是电动车领域,很多技术都是从零开始,没法省钱。搞底盘、搞电池、搞自动驾驶,这些都是烧钱的活儿。你要是不狠砸钱,技术跟不上,几年后可能就被市场淘汰了。

再说回新势力车企的账期问题。电动车的销售模式跟传统燃油车还是有点不一样。很多传统车企的车卖出去,钱就回来了。但新势力车企因为做直营销售和创新服务体系,资金回流速度没那么快。再加上它们还得搭建充电网络、售后服务体系,这些都是前期投入,账上亏损就更明显。所以你看到的“亏损”,很多时候是因为账期问题,看着糟糕,但不一定真的没活路。

那是不是只有新势力车企才这么烧钱?其实不是。国外那几家电动车大佬你应该听过吧,特斯拉、Rivian,早些年也亏得不行。特斯拉几乎每年都被唱衰,说它活不过下一季度,结果人家靠着技术转化和市场拓展,最后活得好好的。关键在于这些企业的战略。新势力车企不是乱花钱,它们是在抓机会。比如搞自动驾驶,砸钱做算法和数据;比如推广品牌,花大价钱让消费者记住它。短期看,这些投入是亏钱,但长期看,如果能形成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那就是盈利的基础。

双脚过劳问题被严重忽视-有驾

这么说吧,造车是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尤其是电动车领域,早期的亏损看着吓人,但背后有逻辑。它们不是靠卖一台车赚钱,它们靠的是技术积累和规模化发展。你看到的亏损数据,可能是企业在战略性亏损,为了抢占市场和建立护城河。它们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所以现在回头看,新势力车企亏损50亿是不是很危险?确实不好看,但也没那么离谱。关键不是亏了多少钱,而是亏的钱花在哪了。如果是乱烧钱,那没活路;但如果是战略性投入,那就值得观察。企业最终能不能活下去,要看它能不能把投入转化成竞争力。眼下,数据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很多动作其实都有章法。真正要紧的是看它未来走哪一步,而不是被眼前的亏损吓住。

总结一下,这些亏损其实是行业发展的阵痛期。别光盯着表面的数字,要多看看背后的结构。新势力车企虽“烧钱”,但也在打基础。至于它们能不能撑到盈利,就得看谁的技术和市场跑得更快。一个企业的生死,数据只是表象,关键还得看它的步子迈得稳不稳,长得远不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