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车展现场,一位卖理想车的销售小王跟我说:你知道吗?最近增程车销量降得厉害,客户来询问纯电的越来越多。这话让我心头一震。数据也不容忽视,7月至10月,增程车批发量连续四个月下跌,10月同比零售下降7.7%。这反差有点大,曾几何时,增程技术被捧得跟救星似的,现在怎么变成脱裤子放屁了?
回想早几年,纯电车续航普遍只有400公里左右,充电桩数量少得可怜,像我那时给朋友推荐车,他们都怕没电趴窝,尤其是长途出行。增程车的出现,真是给了大家一剂定心丸——城市纯电+长途有油,成本又低。我记得有次朋友催我帮挑,他就说:别买纯电,充电麻烦,我想买理想。这话听着都有点无奈,因为增程真是满足了他的刚需,省放心不说,还给了选择。
再说回增程的本质吧。它发动机不直接驱车,只是发电。这设计听起来就怪,像脱裤子放屁,非得多此一举才能走路。之前我也有点过于简单地认为,这技术就注定落后。但细想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权衡,就像你家冰箱加了个小发电机,专门给灯泡供电,给其他功能留条路。比起插电混动那复杂变速箱,增程省心省力,成本也低。但这也是权衡带来的妥协,毕竟没法完全摆脱燃油。
最近的技术进步让我改变了看法。现在纯电车续航全线突破600公里,有的高端车甚至超过700公里,跑个长途不带喘气的。说实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买车的朋友还在为续航担忧,结果今年好多已经换纯电了。这背后是充电网络的大升级,8月官方数据显示,全国充电桩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4.3根,平均7台车共用一个桩。更重要的是快充出头了——800伏高压快充在70%以上,半小时充满80%。我和电工老李聊天时,他直接说,这进展快得我都跟不上,充电不到半小时就差不多了,买电车的人多了。这变革扫平了增程车曾经的优势地盘。
再说价格问题。电池成本降幅惊人,从2022年60万元/吨降到现在7万元/吨,这让我心算了一笔:一辆车的电池包成本差不多省了70%-80%。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长续航版纯电车的价格越来越能接地气。反观增程车,发动机成本、维护成本并不低,且每次加油还要跑加油站,哪比得上便利的快充?
有趣的是,理想汽车2024年用户报告显示,增程用户日常用电比例高达91%,而实际行驶中64.7%时间纯电驱动。这数据很有意思,表明买增程车的人其实也没想天天依赖那个发动机,更多是为了心理安全感和偶尔保险。一次我问朋友小张:你买增程,发动机多用吗?他憋笑说,大部分时间都用纯电,发动机像是备用钥匙,顶个享受。说明用户其实更爱纯电驾驶的安静和平顺。
这不禁让我思考,增程技术到底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还是权宜之计?我之前以为它会长久存在,没想到现在看来它更像是过渡产物。就像以前黑白电视机让位于彩电一样,增程车是电动化初期的救急法,现在被纯电越来越多地取代。那有没有可能传统燃油和纯电之间会出现其他解法?或者增程未来能升级成什么新型技术?(这段先按下不表)
走进修车厂,小李师傅跟我抱怨说:增程车发动机修起来麻烦,整车结构复杂,隔音也不如纯电车。他话里满是无奈,也提醒我即便技术简单,有些地方的维修保养就没那么省心了。相比之下,几块电池加上单电机的纯电车故障率低多了。实际使用层面,那种安静顺滑的驾驶感,增程车是没办法完全复制的。
说实话,增程车销量持续下跌让我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既觉得它曾是为了缓解市场焦虑的一根救命稻草,也对它的未来产生质疑。说不定哪天,技术还有黑马出现,我们又持币观望。这不禁让我想问,你们身边增程车用户多吗?他们的用车体验是不是也像我朋友说的,发动机就像家里备用的手电筒,很少拿出来用?
理想ONE和蔚来等在增程和纯电间的比例也发生转变——74%选择纯电,26%增程。这样的趋势数据,让人不得不重新评估投资增程技术的回报。研发团队面临的压力也能想象,毕竟供应链里电池升级快发动机革新难,这两套系统的协调就像是家里煮饭,电饭煲烧菜和燃气灶换着用,总不好整天调试。
所以,增程车现在像是一个过期的热 fad,还能不能翻身?或者它只适合那些不介意复杂保养、但怕续航焦虑的群体?未来技术发展方向里,谁会是那个最终赢家?这几个问题,我还真没定论。
你怎么看待增程技术的未来?这段日益成熟的纯电生态,是不是让我们彻底告别了脱裤子放屁的增程时代?毕竟最终谁都想少费心、多省钱、开得舒服。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