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比亚迪在巴西可能要被禁售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咱们的国产车出海卖得这么好,这是被人盯上要使绊子了吗?
事情的起因是,巴西一家法院下了一道裁决,说比亚迪侵犯了一家日本公司叫IP Bridge的两项4G专利,要求比亚迪在五天之内停止使用相关技术,否则每天就要罚款,折合人民币大概两万五千块。
这听起来可是个不小的麻烦,因为裁决里提到的技术,关系到咱们现在都习以为常的汽车智能功能,比如用手机远程开个空调、锁个车门,或者车辆自己在线升级系统,这些都得靠网络。
如果真按法院说的停用,那比亚迪在巴西卖出去的那些智能汽车,瞬间就得变成一个只能开的“铁疙瘩”,最核心的智能化卖点直接就废了。
这背后到底是简单的专利纠纷,还是有人眼红中国企业的发展,专门设下的一个局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掰扯清楚。
首先,得搞明白这个告状的IP Bridge公司到底是何方神圣。
从名字上看,“知识产权桥梁”,听着挺正规,像是个搞技术研发的大公司。
但实际上,在国际商业圈里,这类公司有个更通俗的叫法,叫“专利流氓”或者专业点叫“非执业实体”(NPE)。
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就好比有个人,他自己不盖房子也不卖房子,但他手里买了一大堆地皮的产权证。
然后他就整天在外面转悠,看到谁家盖的楼正好压着他那块地的边儿了,他就拿着产权证找上门去,说:“嘿,想在这儿盖楼可以,先给我交一笔钱。”IP Bridge干的就是这么个事儿。
它自己不生产任何实际的产品,不造一辆车,也不生产一个螺丝钉,它的主营业务,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购大量的专利,尤其是那些在行业技术标准里绕不开的关键专利,然后就拿着这些专利当“武器”,去向那些在市场上辛辛苦苦做产品、卖产品的公司收取高额的“过路费”,也就是专利许可费。
这种商业模式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地道,但在西方成熟的法律体系里,它是完全合法的。
而且,IP Bridge的来头还不小,它是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下,联合了像松下、索尼这些大企业一起成立的基金,实力非常雄厚。
所以,它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角色,像大众、福特、特斯拉这些国际汽车巨头,基本上都被它“骚扰”过,或者说都乖乖交过钱。
这次它把矛头对准比亚迪,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它眼里,高速发展的比亚迪,就是一块正在快速长大的、香喷喷的“肥肉”。
那么,全世界这么多国家,为什么偏偏选择在巴西这个地方动手呢?
这里面的算盘打得可是相当精明。
我们先看看比亚迪在巴西市场的表现,那简直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根据巴西汽车经销商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就在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巴西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五万辆,这个数字几乎赶上了去年一整年的总和。
特别是在六月份,单月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猛增了超过百分之五十,把许多老牌的汽车厂商都甩在了身后。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树大招风”吗?
你在人家的地盘上生意做得这么红火,赚得盆满钵满,那些靠收专利费过日子的公司自然就闻着味儿来了。
在巴西这个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市场上发起攻击,可以最有效地打乱它的发展节奏,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作用。
而且,它选择用来攻击的“武器”也特别刁钻——4G通信专利。
现在的智能电动车,核心竞争力就是智能化,而这一切智能化的体验,都建立在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之上。
法院如果真的强制执行,让比亚迪停用这些4G技术,就等于直接拔掉了车子的网线,这比在其他方面找茬要致命得多。
这就像是高手过招,不跟你比拼拳脚,而是直接上来就点了你的要害穴位,让你一身武功都使不出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很可能不是一次孤立的行动。
几乎在巴西发起诉讼的同时,IP Bridge在德国也对比亚迪提起了类似的专利诉讼。
这就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组合拳”,目的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一种舆论压力,让消费者和合作伙伴觉得比亚迪在全球都面临着法律风险,从而打击它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声誉。
所以,那每天两万五千块的罚款其实只是个幌子,根本不是对方的真实目的。
对于比亚迪这样的体量来说,这点罚款连广告费的零头都算不上。
他们真正的目标,是把比亚迪逼到谈判桌前,迫使其签订一份金额巨大、覆盖全球市场的长期专利许可协议。
这才是这类“专利围猎”的最终目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商业讹诈。
面对这样来势汹汹的攻击,很多人可能会为比亚迪捏一把汗。
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家想要走向世界的中国大企业来说,经历这样的专利诉讼,几乎是成长过程中必须交的“学费”,是一堂必修课。
苹果和三星为了专利打了多少年官司?
高通和全世界的手机厂商之间又拉扯了多少年?
可以说,没有在国际专利战场上挨过打、打过仗的公司,算不上真正的跨国企业。
比亚迪的法务团队在业内向来以强悍著称,处理这类国际官司的经验相当丰富。
巴西法院目前下达的只是一个“临时禁令”,属于一审的初步裁决,远非最终的判决。
比亚迪完全有权利上诉,通过复杂的法律程序进行周旋。
一场跨国专利官司,反反复复打上个一年半载,甚至拖个三五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比亚迪的技术团队拿出好几套替代方案来解决问题了。
从今年三月份对方开始发难到现在,已经过去好几个月,相信比亚迪内部早已启动了应急预案。
比亚迪官方的回应也很有意思,说“尚未收到法院的正式通知”,这显然是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操作空间和时间。
说到底,这类纠纷的核心往往不是“用没用你的技术”,而是“我该付你多少钱才算合理”。
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FRAND”原则,也就是“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
比亚迪很可能是在主张IP Bridge的要价过高,不符合这个原则,因此拒绝接受。
这并非是无脑硬扛,而是一种有理有据的商业博弈。
当然,这件事也实实在在地给所有正在努力“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走向世界,不能只顾着埋头做产品、抢市场,更要抬头看路,提前布局好自己的“专利防火墙”。
过去我们在国内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发展惯了,可能对知识产权的风险不够敏感,可一旦走出国门,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别人提前埋好的“地雷”。
因此,建立起强大的专利储备和专业的法务应对能力,是我们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成为真正全球化竞争者的必经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