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眼下,日本面临一个挺现实的问题,可他们一点儿也不打算接受这个情况。
曾几何时,日系车成了许多人的首选,更是一股能和德系车在品质和服务上抗衡的强劲力量。
可是在新能源崛起之后,德国的车企虽然经历了不少坎坷,但还是稳扎稳打往前走,日本车企却总是在抢占先机的路上接连失利。
同样掌握一流技术,为啥在行业变革时会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难不成,燃油时代那套成功的做法变成了转型的绊脚石?又或者,是对中国这个全球最重要市场的判断出了差错?
新能源时代的“累赘”
那会儿,日本车厂之所以能凭借丰田、本田在全球驰骋,靠的可是那一套“垂直整合”的厉害手段。那时候,他们不仅自己造车,还把汽车马达、车窗玻璃,甚至座垫的技术都揽在自己手里。
这种做法的优势真是一目了然:既能把成本压得很低,又能严格控制质量,就像丰田那套“精益生产”理念,每个螺丝钉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在燃油车技术成熟稳定的时期,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完全占据了优势。
那会儿欧洲市场的潮流挺明显,尤其是德国那些车企,他们走的路线可不一样,是搞“模块化平台”的。
比如大众早期搞的MQB平台,这个平台一套设计能变出轿车、SUV、MPV,不同品牌和不同档次都能适用,挺方便的。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个模式“不够精致”,可谁也没想到,这反倒为以后电动化发展埋下了伏笔。
模块化的关键在于“灵活应变”,一旦要开发电动车,只要把燃油动力那块换成电池和电机,就能迅速推出新款,不用从头琢磨,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日本车企的“垂直整合”在稳定阶段算得上是绝招,但到了行业变革的时期,就变成了一个负担。
这些企业在燃油车产业链上投入了几十年的大量资金,要是转做电动车,之前的发动机生产线和变速箱技术基本就成了废品。
这种“沉没成本”的负担,让他们在转型的路上总是踌躇不前。
反过来看德国车企,当年没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模块化的灵活性反倒变成了他们的优势。
就像走路一样,习惯了直线前行的家伙,要转弯时总会慢半拍;而平时灵活变道的人,遇到岔路自然应对得更从容。
等到新能源浪潮到来,德国大概已经能趁机顺风扬帆了,而日本嘛,还得从头铺路,重新起步。
新能源核心战场
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关键所在,无疑就是中国。
到了2024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40%,也就是说,卖出的每十辆车中,就有四辆是新能源。
在这个市场上,选哪个好几乎就决定着车企的未来走向,而日德车企在这儿的表现,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有的如火如荼,有的却冷得像冰块。
德国车企早就识破了中国市场的玩法:想搞电动车,得先把供应链理顺,把本地化工作做好。
比如,大众早在2018年就跟宁德时代合作盖起了电池厂,把电池的价格压得更低。
宝马和奔驰也都把自家的电动车研发中心搬到中国,顺应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调整车载系统和续航里程的相关配置。
拿大众ID.3来说,之前因为车载系统不太顺手,导致销量比较不理想,但之后他们赶紧进行改进升级,现在月销量能稳稳超过一万辆了。
宝马iX3这个豪华电动SUV,真是火得不行,2024年的销量已经超过了8万辆了,成了市场上的热门选择。
至于日本车企嘛,总感觉他们似乎还没找到中国市场的真正节奏,像是还没摸清楚圈里子的脉络。
他们全力投入氢能源行业,尤其是丰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占有了超过60%的氢燃料电池相关专利。
这项技术确实挺有看头,但问题是中国根本没怎么在氢能源这块儿下功夫。
到2024年底,全国的加氢站大概就200多座,充电桩倒是有超过400万个,消费者买了氢能源车,去哪里加氢成了个大难题。
看看日本品牌的电动车,要么续航啥的差点意思,要么外观设计不太符合咱们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点。2024年一整年的销量,加起来还比不上大众ID系列一个月的销售量呢。
由此可见,日本其实根本不太懂咱们中国市场。毕竟,这地方从来都不是拼技术的战场,而是讲究需求匹配的地方。
消费者关心的不是“最尖端的技术”,而是“用着方便、省钱实在的商品”。
德国的汽车制造商,哪怕起步时技术不算最先进,也都挺愿意根据咱们中国市场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
日本车企老是抱着“我技术好,消费者自然会认可”的念头,可在这新能源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种想法其实挺行不通的。
“技术极致”到“战略适配”
如今,日本和德国车企的境遇也各不相同,归根结底并不是技术水平的差别,而是在战略眼光上的区别。
现在的日本车企太过于迷恋“技术至上”,总觉得只要把某项技术做到极致,市场的主动权就能稳稳拿在手里。
在燃油车时代,靠着发动机技术他们就能击败美系车,靠这个赢得一片天地。
可一到新能源时代,整个产业逻辑就变了嘛,从那种“单一技术突破”转向了“生态协作竞争”。光靠技术好也不顶用,还得跟得上政策的风向、供应链的节奏,以及消费者的喜好。
德国车企的长处,就在于它们能“因地制宜”,做好“战略匹配”的功夫。
他们没有沉迷于过去年燃油车的技术优势,而是早点看透了电动化才是未来的路,虽然中间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总的方向没跑偏。
更关键的是,他们明白“共同携手”:不一定非得自己生产电池,选择和宁德时代合作,也不一定非得自己做车载系统,还和中国的科技公司进行合作。
这种“不拼全产业链垄断,只注重核心环节掌控”的做法,反倒更符合新能源时代的角逐。
实际上,这事儿也给各行各业敲响了警钟:没有哪次成功可以一直靠旧经验撑着,只有不断顺应产业的发展走向才是真正的王道。
日本车企在燃油车盛行时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做法符合当时的环境;不过如今遇到的难题,正是因为他们把以前的经验当成唯一的“真理”在坚持。
虽然德国车企的转型没有做到十全十美,但他们起码没有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
接下来汽车圈儿的比拼,可不在于谁有的专利更多,而是在于谁能更迅速地适应新环境、更加灵活地变换策略。
结语
汽车圈儿的变革还在不断推进,日德两国的车企故事可还没完呢。
在这新能源的潮流里,死板固执可不算啥优点,灵活变通、适应环境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没有哪家企业能靠“回忆过去”来赢得未来,真正能跟上时代的,永远都是那些愿意舍弃过去、迎接变化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