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头,要说谁家出新车的速度最让人应接不暇,那五菱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头一号。
感觉就像家里的长辈,生怕你没得选,一个劲儿地往你桌上端菜,这道菜刚尝出点味儿,下一道热气腾腾的又上来了。
前阵子大家还在琢磨五菱星光S是台什么样的车,这转眼之间,工信部的名单里又冒出来一个叫“星光560”的新面孔。
这下可把不少人给看蒙了,因为这两台车乍一看,简直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双胞胎,尺寸差不多,连座位都一样,有5座还有7座。
这就让人纳闷了,五菱这是想干嘛?
自己跟自己较劲,在同一个价格区间里摆上两款这么像的车,这棋到底是怎么下的?
咱们先从最实在、也最让人好奇的一个数字说起,那就是纯电续航里程。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信息,新来的这位星光560,它肚子里的电池是20.5度电,官方标定的纯电续航是100公里。
这个数据单独看,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对于一台插电混动车来说,100公里的纯电续航在城市里日常上下班代步,基本够用了,一个星期充一两次电就行。
但问题就出在对比上,它的那位“兄弟”星光S,申报信息里用的电池大小一模一样,也是20.5度,可人家的纯电续航却标到了150公里。
这不多不少,正好差了50公里。
这50公里可不是个小数目,它去哪儿了?
难道是五菱在申报的时候写错了?
还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是不是车重不一样?
就像咱们人一样,体重沉一点,跑步自然更费劲儿,也跑不远。
这个猜测很合理,我们去查证了一下数据。
星光560的整备质量是1795公斤,而星光S的整备质量大约在1730公斤左右。
这么一算,560确实比S重了大概65公斤,相当于车里多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人。
重量增加肯定会影响续航,这是物理规律,但要说这65公斤的重量就能让续航里程减少整整三分之一,这就有点夸张了。
这点重量差距,在实际行驶中可能也就影响个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绝对不是造成50公里巨大差异的元凶。
那么,真正的“续航小偷”是谁呢?
答案很可能藏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时刻刻在跟车子较劲的东西上——空气阻力。
你不妨仔细看看这两台车的前脸设计,奥秘就藏在这里。
星光S的前脸,设计得非常平滑,进气格栅是封闭式的,这是现在很多新能源车流行的设计风格,整个车头看起来就像一颗子弹头,目的就是为了让空气能够顺滑地从车身表面流过,尽量减少阻力。
而新来的星光560呢,它换上了一副面积非常大的、布满了亮闪闪镀铬条的网状格栅。
这个造型看起来确实更像传统的燃油SUV,显得特别有气势,特别“虎实”。
但这种霸气是有代价的,这面大格栅就像一张迎着风张开的网,在车子高速行驶的时候,会兜住大量的空气,形成一股很强的阻力。
车子要往前跑,发动机和电机就得花更大的力气去推开这堵“空气墙”,多花的力气,消耗的自然就是电池里的电量。
所以,那凭空消失的50公里续航,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这副更威猛、更符合传统审美的“大嘴”前脸买的单。
搞明白了续航的谜团,咱们再来聊聊那个更核心的战略问题:五菱为什么要弄出两台定位如此接近,长相又如此相似的SUV?
这不就是大家常说的“内耗”吗?
你看,两台车长宽高尺寸几乎没差,轴距上,560是2810毫米,S是2800毫米,这10毫米的差距,也就是一根手指的宽度,坐进车里根本感觉不出来。
动力系统也完全一样,都是那台代号LBG的1.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78千瓦,配上电机组成的插电混动系统。
连座位布局都给你配齐了,5座家用,7座应急,完全重叠。
很多人会拿它跟比亚迪比,说你看人家比亚迪的“王朝”和“海洋”两个销售网络,分得多清楚。
王朝系列走的是中国风、大气稳重的路线,海洋系列主打年轻时尚,设计风格和目标客户一眼就能分开。
五菱这星光兄弟俩,要是不凑近了看前脸格栅,普通人走在路上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这要怎么卖?
其实,这恰恰可能是五菱这位“人民车企”最精明的地方,是一种更加贴近地面的、细分化的市场打法。
如果说比亚迪的双网战略是开了两家风格不同的“大超市”,一家卖经典国货,一家卖潮流新品。
那么五菱的策略,更像是在同一家大超市里,把同一个货架上的商品标签贴得更细致。
星光S和星光560,它们瞄准的都是手里攥着十万块钱左右预算,想买一台空间大、能省油的家用SUV的普通老百姓。
但在这群人里,大家的审美喜好其实是有细微差别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星光S,用它那张更简洁、更具科技感的“新能源脸”,去吸引那些思想更前卫、喜欢简约设计的年轻家庭用户。
他们买新能源车,就希望车子看起来有未来的感觉。
而星光560,则用它那张更传统、更有视觉冲击力的“燃油车脸”,去满足那些从燃油车时代过渡过来的消费者。
这部分用户,他们接受了插电混动的省钱理念,但内心里还是觉得一台SUV就应该有大格栅,看起来要厚重、有安全感。
五菱等于用最小的设计和制造成本(仅仅是换个前保险杠和格栅),就精准地覆盖了同一个价格区间里,两种不同审美偏好的消费群体。
这步棋,充满了对中国最广大的基层市场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可以说把“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这句话,理解到了骨子里。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那个被很多人讨论的动力问题。
这台78千瓦的1.5升发动机,换算成马力大概是106匹。
这个动力放在星光那台轿车上,大家普遍觉得还行,毕竟车身轻一些。
但要把它安在一台尺寸不小,还可能坐满一家老小七口人的SUV上,不少人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车满载的时候去爬个长坡,或者在高速上想超个车,会不会感觉力不从心,只听见发动机在声嘶力竭地吼,车速却上得慢悠悠?
尤其是在电池电量用完的“馈电”状态下,发动机既要负责驱动车轮,还要分出一部分力气给电池充电,那它的负担就更重了。
隔壁的竞争对手,像比亚迪宋Pro DM-i,用的1.5L发动机都有81千瓦了。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站在五菱目标用户的角度去想一想。
一个家庭决定花十来万块钱买一台这样的7座SUV,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零到一百公里加速那几秒钟的推背感,还是实实在在的低油耗和超低的日常用车成本?
答案不言而喻。
对于这部分消费者来说,这套动力总成最大的优点,恰恰不是强劲,而是成熟、可靠,以及极致的经济性。
在城市里开,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电,起步安静又平顺,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了。
偶尔跑个长途回老家,有发动机在,完全不用担心续航问题,加油总比找充电桩方便。
至于高速上的动力,只要能在法定限速120公里/小时下平稳巡航,超车时深踩油门也能提上速,对于绝大多数家庭用户的日常驾驶场景来说,就已经完全足够了。
五菱在这里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取舍:它牺牲了一部分极限状态下的动力性能,换来了更低的制造成本,最终反映在车价上,就是让老百姓能用更少的钱,买到一台能满足全家人出行需求的大车。
这,或许就是五菱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始终能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