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低价竞争是战略还是自损

本文标题:国产车卖得比合资车便宜一半,这到底是“性价比”还是“无奈”?

大家最近应该没少听说一个数据——国产车的新车型,尤其是一些二线品牌,价格越来越低。最低的时候,甚至能做到合资品牌的一半。比如宗申野米125,新车上市只卖6980元,而它对标的本田幼兽110,价格在1.3万左右。两台车,从市场定位到外观设计都很像,但价格直接砍半。这种现象,别说车迷,就连业内人也难免一声感叹: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国产车低价竞争是战略还是自损-有驾

便宜归便宜,但便宜成这样,背后一定有故事。毕竟造车是个拼成本、拼研发、拼供应链的活,价格往下压,利润就跟着缩水。这么低的售价,车企还能赚钱吗?还是说,这些车型根本就是赔本赚吆喝?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点一点拆开来,看看这背后的经济账到底是怎么回事。

国产车低价竞争是战略还是自损-有驾

先看销量。国产品牌的低价策略,确实换来了市场空间。以弯梁车为例,宗申的野米125,上市后月销量破万。对比之下,本田幼兽110虽然也卖得不错,但价格偏高,加上渠道限制,总体销量并不算爆炸。换句话说,这些国产车型靠价格吸引住了一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和农村市场。销量有了,营收跟着上来了,表面上看,车企的日子好像还挺好。

但别忘了,卖得多不一定赚得多。国产车低价竞争,直接压缩了毛利空间。这里的毛利,简单说就是扣掉直接成本以后剩下的钱,比如材料、制造、物流这些。像野米125这种低价车型,毛利率基本在10%-15%之间。相比之下,合资品牌幼兽110的毛利率可以轻松做到20%以上。再往上看,豪华品牌的毛利率甚至能超过30%。这种对比很扎眼:国产品牌虽然卖得多,但单车利润少得可怜。

国产车低价竞争是战略还是自损-有驾

再来看更复杂一点的账——净利润。净利润是什么呢?就是最终赚到手的钱,算上所有的成本,比如研发、销售、管理,还有税。这块就更可怕了,很多低价车型的净利润几乎接近于零。为什么呢?因为前期研发投入太高。像宗申这样的企业,为了做出像野米125这种对标合资车型的产品,不可能不花钱。发动机的设计、车辆调校、供应链整合,都是实打实的成本。这些成本摊到单车上,直接把净利润压没了。

国产车低价竞争是战略还是自损-有驾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难,为什么国产品牌还要这么干?是不是乱花钱,或者根本没活路了?其实也不尽然。这种低价策略不是简单地“赔本赚吆喝”,更多是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品牌是在抓市场机会。现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年轻人和下沉市场,价格敏感度非常高。如果不通过低价打开局面,很可能连生存空间都没有。

这里再拉几个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比如五羊本田这种,虽然市场稳定,但价格体系相对僵化,面对国产品牌的低价竞争压力很大。而新势力品牌,比如某些主打电动弯梁的国产企业,虽然价格更低,但技术积累不足,很难形成长期竞争力。外资品牌,比如本田幼兽110,靠品牌溢价还能撑住,但面对国产车型的冲击,也不得不逐渐放低姿态。所以整体来看,这种“价格战”并不是某一家企业的无奈,而是行业内普遍的趋势。

国产车低价竞争是战略还是自损-有驾

那问题来了,国产车企这种战略性亏损,能坚持多久?会不会真的拖垮自己?答案取决于两个关键点:第一,能不能在低价策略中建立起品牌忠诚度。低价吸引来的消费者,并不一定会长期留在品牌里,如果品牌后续没有更高品质的车型,或者价格逐渐拉高,很可能出现流失。第二,能不能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像宗申这种销量不错的品牌,如果能继续提高市场份额,供应链成本就能进一步压低,毛利率和净利润也有提升空间。

国产车低价竞争是战略还是自损-有驾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低价策略确实让人心惊,但它并不是毫无目的的“烧钱”,更多是一种抢占市场的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竞争未必是坏事,毕竟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不错的车型。而对于企业来说,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要走哪一步。如果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未来的盈利空间还很大。如果站不稳,那可能就真的危险了。

总之,低价车型的出现,既是市场趋势,也是企业的赌注。它到底会走向哪里,还得看接下来的牌怎么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