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各大车企半年报陆续披露,一份惊人的数据浮出水面:小米汽车以26.4%的毛利率惊艳市场,平均每卖出一辆SU7就能赚取6.3万元的利润。这一数字让传统车企瞠目结舌,也让消费者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买车的钱是这么被赚走的!
更令人震惊的是赛力斯(问界),凭借27.62%的毛利率,以均价40万元的计算,每卖出一辆车就能赚11万元,成为国内最赚钱的车企之一。然而有人欢笑有人愁,蔚来汽车虽然每辆车有3万元左右的毛利,却深陷亏损泥潭,上半年净亏损扩大至67.5亿元。
小米汽车:后来者的盈利奇迹
小米汽车作为行业新军,却展现出惊人的盈利能力。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213亿元,毛利率高达26.4%。
按小米SU7平均售价24万元计算,每卖出一辆车,小米就能赚6.3万元。这种盈利能力甚至超过了许多老牌车企,让人不禁感叹雷军的商业魔法。
小米汽车的成功并非偶然。其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达157,171辆,7月和8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规模效应带来了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小米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惊人的毛利率提升。
赛力斯:问界系列的高端溢价
赛力斯(问界)成为2025年最大的黑马。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赛力斯毛利率高达27.62%,位居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前列。
问界系列车型的高端化策略显著提升了盈利能力。按照均价40万元计算,赛力斯卖一台车就能赚11万元,这个利润空间让其他车企望尘莫及。
问界M9定位50万级市场,搭载鸿蒙座舱、ADS高阶智驾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带来的附加值远超硬件成本。华为的技术背书让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看不见的价值”买单。
理想汽车:稳健盈利的标杆
理想汽车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20.5%,保持新势力盈利标杆地位。按照一台车均价30万元计算,理想汽车卖一台车大概能赚6万元左右。
作为国内第一个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理想赚钱的核心是定价策略与规模效应的平衡术。从理想L9到理想L6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零部件通用率达78%,规模效应下单车制造成本下降12%。
不过理想汽车也面临挑战。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5%至302.46亿元,7月交付30731辆,同比下降39.74%。如何巩固L系列的基本盘,如何在纯电新产品上突破,是理想汽车亟需回答的问题。
零跑汽车:薄利多销的代表
零跑汽车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13.6%,上半年整体达14.1%,首次实现盈利。按照单车价格15万元计算,零跑汽车上半年卖一台车大概能赚2万元左右。
零跑成为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凭借着紧贴成本定价的性价比打法,零跑上半年交付22.17万辆,同比增长155.7%,首度登顶造车新势力半年销量榜。
销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持续进行的成本管理工作产品组合的优化和其他业务产生的收益,是零跑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小鹏汽车:苦尽甘来迎盈利
小鹏汽车2025年二季度汽车毛利率达14.3%,同比增长7.9%,目标在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按照小鹏单车均价18万元计算,其卖一台车大概赚2.5万元左右。
小鹏的营收、净利润、毛利率、现金流等多项业绩指标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交付量同比增长241.6%至10.32万辆,同样刷新自家纪录。
盈利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全新MONA M03 Max销量的火热,加之多款新产品推出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蔚来汽车:研发投入的沉重负担
蔚来汽车2025年一季度的车辆销售毛利10.2%,但净亏损扩大至67.5亿元。即便是按照均价30万元计算,蔚来汽车卖一台车的利润大概为3万元左右,放在豪华品牌当中并不是很高。
除了研发费用之外,蔚来汽车的换电网络重资产是个不小的负担,而多品牌的建设并未带来销量的明显提升,导致盈利水平一直不见起色。
蔚来也有好消息。第二季度交付量达到72056辆,同比增长25.6%;时隔8个月,8月份月交付量再次突破3万辆。随着产能爬坡,三大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第四季度产能目标在5.6万辆。
行业整体:繁荣背后的盈利困境
2025年上半年,14家主流车企合计销售1102万辆车,同比增长了14.7%;合计营收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但在净利润上,各家车企有盈有亏,利润下降的是大多数,上半年合计赚了255.73亿元,同比降低了21.0%。
比亚迪、吉利和长城成为最赚钱的三家车企,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5.1亿元、92.9亿元和63.37亿元。但这三家巨头合起来的利润,才刚刚追上宁德时代一家——"宁王"上半年的净利润为304.9亿元。
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2025年7月,我国汽车行业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17%;汽车行业利润率3.5%,环比6月的6.9%下降明显。
盈利背后的商业逻辑
高毛利率通常源于技术溢价,而经济型车企则依赖高销量摊薄成本。问界之所以能实现29.5%的超高毛利率,关键在于品牌力和科技含量。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赛道上不仅仅是跟随者,更是引领者。其自研的FSD芯片、4680大圆柱电池、一体压铸工艺,以及持续迭代的纯视觉辅助驾驶系统等技术,构成了一整套领先行业的系统性优势。
与之相比,小米汽车更接近“汽车里的安卓”。其并没有在所有环节上力求自研和原创,而是凭借对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和成本管控,快速形成规模优势。
未来展望:盈利之路在何方
随着补贴退坡与价格战并存,车企的盈利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规模效应、供应链掌控与战略定力将成为车企盈利的关键因素。
小米汽车副总裁卢伟冰表示,下半年有望实现单季度或者单月盈利,这将使小米成为(汽车业务)最快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蔚来汽车李斌表示“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内实现毛利率达到20%的目标,在第四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进而实现盈利目标。”
小鹏汽车也希望毛利率能够在四季度达到17%至19%,展现出对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
车企毛利率大战的背后,是供应链掌控能力、规模化效应和技术溢价的综合较量。小米汽车用26.4%的毛利率证明,后来者同样可以撼动市场格局。
问界以29.5%的毛利率超越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展现出中国品牌向上的巨大潜力。蔚来虽然暂时亏损,但其换电网络和核心技术投入可能在未来爆发巨大能量。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从单纯销量竞争转向盈利质量的全面较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