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混杂着新车皮革味和焊接的铁锈气息,4S店的玻璃门外,一群穿着整齐马甲的销售正手持写着“现车充足·限时优惠”的小黑板。车钥匙敲打桌面的清脆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有计划的节奏。展厅里某辆新能源SUV的引擎盖还残留着指纹,屏幕上播放的数据仿佛是某种魔法咒语:“百公里油耗2.8L,续航突破1000公里!”站在角落的我突然想,要是地球自转速度再快点,信息更新会不会也跟着变得更真实一点?
如果你是站在展厅里的顾客,你会相信眼前的数据吗?还是更信抱着手机、在各大论坛和短视频平台里刷来的那些零差评“实测”?又或者当你冒出一丝怀疑时,下一秒便会被评论区里的热情“车友”团团围住,指责你“酸葡萄”或者“不懂车”?诚实和证据,在流量的浪潮中,仿佛显得有点老掉牙了。
这不是科幻小说。官方决定对汽车行业乱象进行三个月集中整治,这一政策就跟在大街上投放一辆高压水枪,试图把本该蔓延数年的灰垢一下子冲得干干净净。动机值得肯定,技术条件甚至堪比下一代洗地机,但现场的问题有点复杂。
换个角度,梳理下这条事件的脉络。国产汽车近几年突飞猛进,硬件、智能、各种“黑科技”齐飞,消费者间的“国货自信”也高涨。但另一头是摆在台面上的数字和现实:库存越来越高,报表美得不像话,几乎每一款新车都被包装成“年度爆款”,可4S店展车贴着满满的特价标签,实际成交价与指导价存在明显落差。这就有意思了:要么是中国车市突然诞生一批营销鬼才,把所有“尾部风险”降解成了用户看不见的信息盲区;要么,是大家默认出厂价和销售端之间的灰色地带,无人在意,只要能“卖出去”就算胜利。
随后,水军和假评的奇观便成了家常便饭。大家在互联网上说话的成本,低到连“真话”都没市场。有意思的是,某些新能源品牌的论坛,好评率可以长期保持99%,吐槽和负面评论像蜗牛挪步似地慢,一旦出现几条负面,没多久就被“车主代表”或“品牌拥趸”围追堵截。我们以前管这个叫一言堂,现在倒有了新花样,叫“定向流量掩埋”。
技术指标也成了桌上谈资。曾有同行朋友半夜打电话埋怨:“百公里2.8升油耗,还是搭载了性能电池,真牛吗?”我说可以让他老家的拖拉机也来比比续航。他笑了,说只是纳闷“技术研发比不上文案写作”。朝九晚五的工程师,努力了半天,最后还是输给了PPT。
黑色幽默并不是职业病,而是对现实的自保反应。比如,有的品牌车主群聊里,最常用的表情包,是一只无奈摊手的熊猫。原因很简单:买车前你是“远见卓识的国货先锋”,买完问题出现时,服务端告诉你,“该故障是个例,首批升级包马上推送”,然后就是漫长而文案精美的等待。汽车圈的常态,是既不想承认问题影响销量,又怕口碑翻车太快——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但现在仿佛流量更硬一点。
讲道理,如果把汽车行业这些年的营销手法和技术宣传交给法医团队拆解,绝对能写出一本“证据链崩盘手册”。车企的KPI不在服务台桌面,在各个平台的“热搜榜”上。所以我们才会一边庆祝所谓的国产崛起,一边在实际用车时忍受次品小毛病和售后推诿。仿佛“车再好开,也比不过公关团队会写稿”,技术层面与舆论宣传齐飞,谁能不佩服这群“魔术师”?
大家都盼着治理能够带来风清气正,问题是“三个月”能解决的,通常也是表面的问题。深入车间、走进研发、拆开售后工单,才能真正找到行业的“痛点病灶”。流量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一致口碑,也没有无中生有的数据完美。真正的市场不是靠粉刷出来的口碑,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品质和服务一点点积累。
当然,说到尾巴,冷静一想,这样的环境是消费者惯出来的吗?还是企业在试探监管的边界?谁在乎数据,谁又在意真相,或者我们只是在享受自动驾驶和油电混合里的短暂愉悦?如果三个月的“治理春风”过后,新闻头条归于平静,我们的选择会变得更理智吗?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证据不能制造,真相不能靠掩埋。风雨欲来的时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车企的“春天”里。但春天只是个季节,不种地的人,未必感受到泥土的艰辛。那么,如果你是下一位进店的“新车主”,你最关心的,是手上的钥匙,还是产品背后的真诚?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