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理想撞卡车实验争议,警惕营销话术误导购车决策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其首款纯电SUV理想i8的发布会上,高调展示了一段与重卡对撞的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毫发无损,而作为“背景板”的乘龙卡车却驾驶室变形、货箱分离,受损严重。这段未经打码的视频迅速引爆网络,将乘龙卡车无辜推向舆论风口浪尖,引发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质疑,无数网友留言“不敢买了”。这并非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中国汽车行业营销乱象的冰山一角,它让乘龙卡车这家传统商用车巨头,亲历了新媒体时代“被营销”的无奈与愤怒。
驾驶室内部视角:重卡碰撞测试现场

这起“碰撞门”事件,不仅深刻揭示了当下汽车行业在产品宣传、安全测试标准以及企业竞争伦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更将传统企业在面对新兴势力“不对称”营销冲击时的困境,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将深入剖析,为何乘龙卡车这类传统巨头,在流量洪流中屡屡“被摆一道”,其固有的“求实、严谨”文化与新兴势力“流量、话题”导向的冲突,具体暴露了哪些在舆论引导、危机公关和品牌声誉维护上的深层策略性盲点,以及这些盲点如何导致其在舆论战中处于劣势,加剧了被动局面。
汽车品牌侵权行为及法律责任说明

理想汽车在发布会上利用看似“极端”的碰撞测试来突出i8的安全性,声称测试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并全权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然而,视频中乘龙卡车的异常损坏引发了广泛质疑。乘龙卡车官方迅速在抖音回应“被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直指测试的非真实性与误导性。随后,乘龙卡车发布其驾驶室通过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29项商用车安全法规认证的视频以正视听,强调其驾驶室采用高强度龙骨、整体式车门设计,并通过了包括正打、侧打、后围、顶压及双A柱测试等一系列严苛的碰撞式摆锤实验,均未出现结构性损伤。中国汽研作为测试方,则回应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但特别强调这属于“非公告准入测试”,即并非国家强制性安全认证,一般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这无疑暴露了商业测试与强制性标准之间的灰色地带。最终,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卡车所属公司)发布严正声明,指出理想汽车“使用特定场景测试,与实际场景运营存在严重差异,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和场景环境,通过自定义碰撞条件和非常规测试场景,发布与公众认知偏差较大的碰撞视频,不仅贬低公司品牌形象,还容易对广大车主造成误导,形成安全隐患”,并强调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理想汽车在后续发布的视频中对重卡车标进行了打码,但事件的波澜并未平息,反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行业反思。

此次事件首先凸显了部分新兴车企在产品宣传上的“剑走偏锋”。为追求营销效果,它们不惜采用“定制化测试”甚至“非对称性碰撞”,刻意制造视觉冲击,将安全验证异化为营销工具。这种利用公众对“安全”的朴素认知,通过牺牲对比方品牌声誉来烘托自身产品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误导性宣传。它不仅损害行业公信力,也可能对消费者形成错误安全预期,最终反噬品牌自身。例如,理想汽车此前在MEGA车型上遭遇的“汽车史上最大抹黑事件”,以及i8发布后即陷入的“高价低配”争议,都表明这种激进营销策略的潜在风险。当测试真实性遭质疑时,不仅削弱宣传效果,更会引发对品牌诚信的拷问。

其次,在安全测试标准方面,此次争议暴露出行业标准与商业测试之间的灰色地带。中国汽研的声明揭示了汽车安全验证的双轨制:强制性测试如C-NCAP、C-IASI等,其测试流程、参数设置均有严格国家标准,结果直接影响车辆能否上市销售;而定制化测试则完全不同,车企可自主选择碰撞速度、角度、配重等变量。当检测机构与车企形成商业合作关系,其测试的独立性和公信力便面临拷问。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服务员”的角色冲突,为“安全秀”提供了操作空间,最终可能扭曲汽车安全技术的健康发展路径,让“安全”沦为营销噱头。这种模糊地带,使得坚守严谨、求实的企业在短期内承受着不公平的压力,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警示。
汽车生产线上的黑色车辆检测与组装场景

最后,在企业竞争伦理方面,乘龙卡车的遭遇是传统企业面对新兴势力不规范竞争的缩影。传统企业长期秉持的“产品为王,品质至上”理念,使其更注重研发投入、生产工艺和符合行业标准的严格测试。这种求实精神在过去是其核心竞争力,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却显得“慢半拍”。当新兴势力通过非标准、甚至带有表演性质的碰撞测试或夸张宣传迅速制造话题、抢占用户心智时,传统企业因循守旧的严谨流程反而成为其快速反应的桎梏。它们习惯于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却不擅长用情绪和故事引爆传播,导致在舆论场上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乘龙卡车在被理想汽车“对撞门”事件卷入后,初期仅通过官方账号的简短回应,未能第一时间形成强大的舆论反制,导致品牌形象在短时间内受到冲击。这反映出传统企业在危机公关和品牌声誉管理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点缺乏足够的预判和应对能力。它们往往缺乏对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未能建立起敏锐的舆情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当负面信息或误导性宣传通过社交媒体迅速发酵时,传统企业可能因内部审批流程冗长、决策链条过长,或因顾虑“多说多错”而选择沉默,错失了最佳澄清和反击时机。这种“数字化盲点”和“媒体素养困境”,使得传统企业在舆论战中处于劣势,加剧了“被摆一道”的被动局面。
多款智能卡车展示与车型选择界面

此次“碰撞门”事件警示所有汽车制造商,安全是底线,不应成为营销的工具。行业应回归技术本位,加强自律,建立更透明、公正的测试标准体系,共同维护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消费者也应提高辨别能力,理性看待各类营销宣传,将目光聚焦于权威机构的强制性认证和真实事故数据,而非实验室里的“定制表演”。唯有如此,汽车行业的安全水平才能真正进步,消费者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类似乘龙卡车“被摆一道”的无奈与愤怒,才不会再次上演。这不仅仅是乘龙卡车一家企业的困境,更是整个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应对新兴市场竞争伦理挑战的普遍命题。如果传统企业不能迅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则,不能将“求实、严谨”的文化与“流量、话题”的导向有效结合,那么,在未来的商业战场上,它们将面临更多“被摆一道”的无奈,甚至可能被无情的流量洪流彻底淹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