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深蓝S0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15万价位打穿30万智驾门槛,供应链协议量超10万台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重庆那条多雾山路上,我看着中控屏里的车辆提前30米就开始减速变道,前方临时施工围挡此时还藏在雾气里。松开方向盘的那一刻,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两年前,这套禾赛AT128激光雷达还是蔚来ET7、小鹏G9顶配才舍得用的硬件,现在居然出现在一台15万的车上,而且还是全系标配。
这事儿透着点不寻常。
翻了翻配置表,200米探测距离、120°水平视角、153万点/秒的点云密度,参数没缩水。再往深了想,长安能把这东西塞进15万级车型,背后大概率是和禾赛签了个让同行咬牙的长期协议——10万台起步的采购量,把单价压到了一个很微妙的数字。这种玩法,说白了就是用规模换价格,然后用价格去冲击市场既定规则。
无图智驾这条路能走多远
华为乾崑ADS 3.0那套“无图”方案,我在几个没开通高精地图的城市试了试。贵阳那种老城区路口,无保护左转、加塞、电动车乱窜,系统处理起来偶尔会顿一下,但大部分时候还算稳。环岛通行、自动变道这些场景,基本不用你操心。
有意思的是那个“GOD网络”——通用障碍物检测。有次路上掉了个轮胎,系统提前50米就识别出来开始规避,这种对异形障碍物的反应能力,确实比纯视觉方案多了层保险。当然,碰到复杂工况时,人还是得随时准备接管。城区NCA的接管率数据显示0.8次/百公里,听着不错,但实际体验中,那0.8次往往出现在最需要它稳定的时刻。
车顶那三颗“小蓝灯”挺聪明。智驾开启时常亮,退出时闪烁,让周围车辆和行人知道你处于什么状态。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不少车主在晒“蓝灯亮起”的视频,这种可视化符号传播起来比参数表有效得多。
增程和纯电两条腿走路
1.5L增程器配200公里纯电续航,馈电油耗实测5升左右,高速开到120巡航大概6.2升。这个油耗水平,比一些号称“超级混动”的对手还低一截。纯电版本走的是另一条路,800V全域平台配3C超充,在特来电桩上实测10%-80%充电17分钟,5分钟补能150公里。这个补能速度,基本能让长途出行少些焦虑。
电池防护上,长安用了1500MPa热成型钢加铝合金混合框架,抗挤压能力300kN,国标要求是100kN。电芯之间塞了气凝胶防火毯,单个电芯热失控时能阻隔90%热量传递。中汽中心那些极限测试数据看着还行,但真正让人在意的,还是日常使用中的衰减率——有车主在漠河零下30度跑了个冬天,电池衰减控制在5%以内,这个表现算是交出了答卷。
舒适性配置往下打
零重力座椅、女王副驾,这些原本25万以上车型才舍得给的配置,深蓝S07直接下放到15万级。跑过一趟300公里长途,那套8点按摩和腰部支撑调节确实管用,到地方下车腰不算太酸。NAPPA真皮配超纤麂皮,填充物用的慢回弹记忆棉,久坐不塌陷,这些细节值得说道。
车内静音做得不错。120时速下噪音实测63.2分贝,比Model Y的65.1分贝还低两分贝。全车52处隔音材料加双层夹胶玻璃,成本肯定上去了,但效果确实能感知到。
后轮随动转向配魔毯悬架,低速转弯半径5.3米,在地库挪车时省不少事。高速过弯时后轮同向偏转,车身侧倾能减少30%左右。这套底盘调校,舒适和操控都照顾到了一些,虽然谈不上极致,但日常够用。
OTA频率跟得上
上市到现在更新了5次大版本,哨兵模式、露营模式、代客泊车AVP陆续上线。最近那次AVP升级,实测能在标准车位里自己找位置停进去,速度慢点但胜在省心。“场景魔方”这个功能挺实用,可以自定义触发条件,比如回家自动开空调加播放音乐,这些小细节用习惯了就离不开。
用户报告显示智驾日均使用率67%,高速NOA使用率82%,城区NCA使用率41%。有成都网约车司机反馈说开启智驾后一天跑400公里,疲劳感下降60%。这种真实场景数据,比宣传资料更能说明问题。
成本控制这本账
深蓝S07能把激光雷达下放,核心在于供应链整合和平台化策略。和禾赛的长期协议锁定采购量,摊薄单车成本;和阿维塔12共享部分电子电气架构,减少重复研发投入;车身采用72%高强度钢加一体压铸后底板,减少30%焊点;BMS软件自研,省下授权费用。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才有可能在15万价位给出这样的配置清单。
这种“技术平权”策略,本质上是在用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去冲击原本属于高端市场的配置门槛。至于能不能倒逼整个行业把价格打下来,还得看友商们接不接招。
说到底,智驾系统不是买回家供着的。你每天通勤路线固定、经常跑高速,这套硬件能让你省不少精力。要是大部分时间在老城区窄巷子里转悠,那多半还是得靠自己。深蓝S07这步棋,走得挺务实,接下来就看市场怎么反应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