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我,说4S店天天吓唬他,说什么发动机里有‘油泥’,是发动机的‘阿兹海默症’,再不治车子就要提前报废。
讲真,这套话术典中典,听得我耳朵都快长出压缩毛巾了。
4S店的真实意思翻译过来就一句:哥,办个套餐吧,给您爱车的五脏六腑来一场大保健,不然它就要心肌梗塞了。
这事儿吧,你不能说他全错,但也不能说他全对。就像你妈觉得你冷,其实你只是想耍帅。
油泥这个东西,确实存在,也确实对发动机不好。但它到底是个啥,又是怎么来的,这里面的道道,比宫斗剧还复杂。
这帮人特别喜欢把油泥分成两种,一种叫‘低温油泥’,一种叫‘高温油泥’。听着是不是特专业?其实就是一套精心设计的逻辑闭环,专门用来PUA你。
‘低温油泥’,说白了就是你天天堵在早晚高峰,车子还没热透呢就熄火了,走走停停,发动机跟个老大爷一样在公园里遛弯,就是不出汗。这时候曲轴箱里的水蒸气和没烧干净的汽油,没法及时蒸发出去,就和机油搅和在了一起。水分、汽油、机油,三体人看了都得摇头的混合物,最后变成了黑乎乎的沥青状物质。这就是低温油泥,堪称发动机里的“地沟油”。
‘高温油泥’就更有意思了,就是你跑长途跑多了,天天暴力驾驶,发动机天天996,从ICU出来直接就进了KTV。机油在高温高压下心态崩了,直接氧化分解,不装了,摊牌了,爷就是一滩烂泥,爱咋咋地。这就好像一个修仙者,天天猛嗑丹药,结果根基不稳,灵力暴走,最后经脉里全是杂质,离走火入魔不远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发动机比喻成一个996的社畜,可能有点对不起社畜。毕竟社畜还能辞职,发动机只能干到报废。
那这玩意儿的危害,说起来跟修仙小说里的走火入魔差不多,主要是三板斧。
首先是散热拉胯。油泥像一件厚厚的羽绒服,糊满了发动机内壁。这就相当于给发动机穿上了一件冬天的大棉袄,还是湿的,热量散不出去,发动机天天发高烧,功率下降,油耗升高,太阳都要给它一个趔趄。
其次,润滑失效。发动机的油道,就像人体的血管。油泥一多,油道就堵了。血管里全是胆固醇,你让血液怎么给大脑供氧?机油过不去,活塞、曲轴这些天天高速摩擦的部件就得不到润滑。这叫什么?这叫干磨。
最后,就是硬碰硬的物理磨损。两个高手过招,结果脚下是沼泽,动作全变形了。油泥堵塞油道,导致零部件之间缺乏润滑,从“滑动摩擦”变成“毁灭性摩擦”,发动机内部开始上演真人格斗,最后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哭晕过去。
所以,怎么解决?官方答案永远是那么的政治正确:养成良好驾驶习惯,定期用好机油保养。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
但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十几年车,从化油器时代过来的中年人,我跟你讲,这里面水很深。什么叫“良好驾驶习惯”?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你给我表演一个不堵车、不短途、不怠速的驾驶习惯?你开的是任意门吗?
这就像专家告诉你不要熬夜,但甲方爸爸的电话凌晨三点打过来,你敢不接吗?
所以别再信那些玄学了,什么这个添加剂那个清洗剂,都是智商税!
我第一台车,一台二手的破捷达,打开发动机盖,那油泥厚得都能种大蒜了。但它就是能跑。能过,就是能过。从山东到西藏,它从来没把我扔在路上。这才是机械的真谛:在一个合理的冗余范围内,野蛮生长。
(说真的,我甚至怀疑某些品牌的车主,保养的时候不让师傅把油泥清干净,是为了保留一种时间的包浆感,一种岁月的沉淀。)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都不保养。恰恰相反,保养的意义,被很多人给神化了。对于绝大多数家用车来说,你不需要把它当成一个需要在无菌环境里操作的精密仪器。它就是一个工具,一个帮你遮风挡雨的铁壳子。
你真正要做的,其实就两件事。
第一,别贪小便宜。找个靠谱的修理厂,或者干脆就去4S店,别去路边摊换那种来路不明的机油。这跟吃饭一个道理,你可以不吃满汉全席,但你至少不能吃地沟油。
第二,按照保养手册来。车企那帮工程师,花了几个亿做的测试,不是白做的。手册上说一万公里换,你就别非得拖到一万五。手册上说用5W-30,你就别非得自作主张换个0W-40,以为自己是雷电法王附体,能给车子“注入灵魂”。
车企让你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KPI就是在质保期内,车子别出大问题。他们的利益,在这一点上,和你高度一致。
所以,定期保养,用好点的机油,不是为了让你的车成仙,也不是为了让它能传给下一代。
而是为了确保在需要跑路的时候,它不会把你扔在半路上。
毕竟,在黑暗森林里,跑得慢的,都会成为别人的养料。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