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俄罗斯人的脑回路,上一秒还在跟你勾肩搭背“乌拉”,下一秒就能给你来个结结实实的过肩摔。
这感觉,最近在俄罗斯卖车的中国老板们,体会得估计比谁都深。
还记得一两年前那光景吗?
莫斯科街头,中国车简直就是最靓的仔,哈弗、吉利、奇瑞满地跑,不知道的还以为误入了北京三环。
欧洲人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大片空白市场,我们的自主品牌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嗷嗷叫着就冲了上去。
市占率嘛,坐着火箭从可怜的5%一路飙升到突破60%,那阵势,简直就是要上演一出“诺曼底登陆”。
朋友圈里在莫斯科做二手车的朋友,那时候都快笑疯了,说感觉不是在卖车,是在印钱。
随便搞一批车,通过中亚那些“兄弟”国家倒腾一下,规避掉吓人的关税,到了莫斯科,转手就是一笔。
这招叫“平行出口”,圈内人都懂,是个上不了台面但极其有效的“财富密码”。
可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像夏天的冰啤酒,喝得正爽呢,没了。
俄罗斯人可不是只长肌肉不长脑子的莽汉,他们看着你赚得盆满钵满,心里的小算盘早就打得噼啪响。
2024年,一纸公文下来,“平行出口”这条路,堵死了。
想从中国经中亚过来?
行啊,把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一分不少地给我补上!
这还只是前菜。
真正的大餐是那笔要命的“报废税”,一上来就翻了好几倍,涨到66.7万卢布,合人民币小六万。
啥意思?
就是你每卖一辆车,就得先给克里姆林宫交上一笔厚礼。
这刀子,精准地捅在了中国车“性价比”的心窝子上。
终端售价应声上涨10%-15%,之前“物美价廉”的光环,瞬间暗淡了不少。
消费者最是现实,一看价格,扭头就去看他们的本土“老宝贝”——拉达。
毕竟,同样的价格,我为啥不买个知根知底的呢?
于是乎,今年前八个月,咱们对俄的汽车出口量,哗啦一下就掉了下来,那数据,看着都让人心疼。
如果说政策是迎面一记重拳,那产品的水土不服,就是一根扎在肉里的刺,不致命,但疼得你睡不着觉。
俄罗斯的冬天什么样?
零下三四十度那是家常便饭。
很多在国内跑得好好的车,一到那儿就集体“罢工”。
电子设备失灵、发动机预热慢得像老大爷散步,这些都是小事。
最绝的是,有些平价车型,连个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功能都没有。
兄弟,那可是能把北极熊冻出鼻涕的地方,你让人家怎么开?
口碑这东西,建立起来难如登天,毁掉它却只需要几个不愉快的冬天。
再加上一些“聪明”的平行进口商,为了捞快钱,把一些有问题的车换个名字就卖,售后服务约等于没有。
车坏了,消费者投诉无门,只能在论坛上破口大骂。
这一来二去,“中国车便宜但质量不行”的刻板印象,又一次被焊死了。
现在,你再去莫斯科的汽车市场转转,会发现那股狂热劲儿已经退了不少。
当初那些打了鸡血一样的经销商,脸上也多了几分凝重。
俄罗斯人购车,其实骨子里很传统,他们认品牌,信口碑。
根据Yandex的搜索数据,近七成的用户只会搜自己熟悉的牌子。
中国车企这两年虽然刷足了存在感,但还没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去。
当然,我们的车企也不是傻子,一看风向不对,也开始想办法了。
在本地建厂搞KD组装,躲避关税;针对极寒天气,专门搞技术研发;升级售后服务体系……这些亡羊补牢的招数,都在一个个地上。
蔚来和理想虽然没直接进俄罗斯,但选择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些中亚国家落脚,那心思,不就是“曲线救国”,想通过辐射周边来敲开俄罗斯的大门吗?
只是,市场不等人。
这场在冰天雪地里的“失宠”,来得又快又猛。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出海之路的种种软肋:对政策风险的轻视、对本土化需求的傲慢、以及在品牌建设上的急功近利。
所以,这蜜月期算是彻底结束了。
接下来,是要在俄罗斯这片冻土上,开始真刀真枪的“冬季生存战”了。
能不能扛过去,光靠便宜,肯定是不行了。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