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18个月就突破40万辆,我刚听销售小王说这事儿的时候差点没信。他说:兄弟,这速度不光是数字,现场交付也都跟得上。这表现已经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蔚来、理想等公认的头部品牌,动辄都是两三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达到类似的销量节点,月均也没小米这劲头大。
比如蔚来,87个月才冲过80万辆,月均也就不到1万辆(0.92),这数据是我翻脸书找到的。小鹏数据也差不多,78个月,80万辆,月均1.03万辆。理想倒是快点,58个月达到100万辆,月均1.72万辆。但小米18个月40万,按月算,2.22万辆。你说,这速度是不是让人眼红?
我个人觉得,这里不能光看销量数字,还得结合背后的供应链和研发流程。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绝不是闹着玩的。手机供应链那套小打小闹的经验,实际到了汽车领域简直是开挂,尤其是快速把控芯片、电池、电子元件等关键零部件的采购和交付。用我之前跟供应链经理聊过的话说,汽车与手机供应链差别,就像做一桌家宴和流水线快餐——家宴每道工序复杂还得现做,快餐则可标准化快速出餐。小米这次显然跑在了快餐那边。
我之前老说汽车研发周期长不可短缩,短好多年积累不一定靠谱。说实话有点大言不惭了。看小米,用了18个月就这么多车,显然他们有自己的套路,可能是借力合资伙伴或者买断部分技术,或者有更简化的研发路径。供应链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能随时调配的活儿,有时你觉得货到手了,可能背后已经排了几个月的订单,厂家和厂家的博弈实际上影响了最核心的交付节奏。
顺带说一句,和我一个修理工朋友聊天,他就怀疑连续爆发的销量会不会让质检变松懈,后面车辆返修率不确定。(我猜,返回率最多累计1%-2%,但这纯属心算,样本可能太少)
这就让人想起和经销商闺蜜小张的对话,咱这月销2万辆,线下体验店压力贼大,你说小米能保证所有客户满意吗?她有点无奈又有点兴奋。其实这恰恰反映出渠道层面真实的痛点,尤其在汽车这块,单靠线上不像手机,除了价格,还得体验、售后、贷款、保险一条龙服务,全村的人心都揪着呢。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两个细节蛮有意思。一是小米的车型配置上,入门版本就下足料,比如有自动驾驶辅助、语音交互这些原来只有中高配车型才有的东西。二是电池包外观设计之前小范围曝光过,看起来有点手机电池味,但安全和热管理据说靠研发团队连夜调试,算是个突破。
说实话,理论上小米产品和理想、蔚来比,有时技术深度还是有差距的。研发流程和系统集成能力上,某些细节尚需打磨。不过这些年市场环境巨大变化,用户对智能化的期待更高,有些消费者其实更愿意买有科技感的钱包友好型而不是一项项全能的真旗舰。
插个小跑题,想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觉得小米这波跑得太快有点像是互联网思维强行嫁接汽车行业?最后能不能持续?我心里其实一直保留一半怀疑。车企不是手机厂,积分、补贴、牌照政策调节,长远看还是硬杠,可能小米得想办法玩转更多环节。
我算了下,假设小米40万辆车出厂利润平均1500元,这18个月大概能带来6亿人民币纯利(粗算),确实是块大甜饼。但车企资金流水爆发的背后,不只是数字,还有后市场维护的成本也迎头而来。你平时看报修单的师傅们,维修零件价格早比新车涨价还快,两年后保养成本有可能让一部分早期购车者皱眉。
更关键其实还是用户心态。小张说她店里有人儿买了小米,半年后还在抱怨某个智能界面反应慢。问题是,一旦缺乏线下服务网点,这小问题一发飙可能就成了口碑杀手。小米不是没服务,至少目前在大城市覆盖还不错,但在三线以下城市,我估计还存盲区。
还是得说句个人体验上的感受,研发与量产之间的博弈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再怎么理想化供应链,零部件一家供应不上,要么你换,要么你卡点暂停生产,产能波动那是常态。小米这边能在18个月冲到40万辆,我估计背后少不了资源整合和一定程度的通吃式供应链策略(不过具体数据我没看到,纯猜测)。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朋友小杨说了句很精辟的话,汽车销量太快,反而让人担心质量堆积隐患,比如电池寿命啥的。我俩一说发现,虽然销量喜人,但后续口碑才是真考验。
销量数据背后是条复杂链条。市场愿不愿意买单这事,和个人钱包松不松紧、品牌认知、政策型因素都有勾连。且不说后代车型怎么规划,小米现在的节奏,能否持续跑出月均3万辆、5万辆?这是第一大问。第二,服务和质量又能不能同速提升?服务体验好坏,往往决定复购率和口碑裂变。
你觉得呢?这数据背后,还有哪些市场信号值得捕捉?毕竟,销量猛涨,不等于就赢了。高手后面还有人。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