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科技不断进步,汽车已经变成了每家每户出门的首选工具。不过,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还没有赶超日本,就连一些外国媒体也曾放话,认为中国在未来50年内都无法生产出自己真正的发动机。
面对这样的嘲讽,中国的专家们可是拼足了劲,甚至拆解了百台日本发动机,可结果还是没办法模仿出同样的水平。对此,他们归纳出了四个主要难题,究竟是啥情况呢?中国有没有可能迎头赶上或者突破呢?
日本发动机
要讲日本发动机厉害的原因,得追溯一下历史。日本的汽车产业起步其实比我们早得多,早在20世纪初,他们就开始钻研和生产柴油发动机了。
在二战那会儿,虽然一些先进的发动机项目没能搞定,不过陆军联手三菱、日立这些公司,也算是积累了不少发动机研发的宝贵经验了。
战后,日本的恢复速度真挺快的,尤其是在工业方面。到了1955年,日本通产省提出要推广国民车,实际上就是鼓励企业生产那些大众买得起的小汽车。
这个方针的成效显而易见,没过十几年,日本汽车的产量就跃升到全球第二位,把西德都远远甩在后头。
到了1972年,本田推出了CVCC发动机,成为全球第一个达到严格排放要求的发动机,也就是说,日本不仅在生产数量上占优,还在技术水平上走在了前头。
在八九十年代,日本性能车迎来了黄金时期。丰田的AE86、本田的NSX,以及日产的GT-R R32这些经典之作,现在依然让许多车迷嘴角挂不住,津津有味地聊着它们的故事。
背后撑腰的,是日本企业对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那叫一个追求卓越。
与此同时,他们在柴油机方面也不断创新,持续改进燃烧室结构、喷油系统和电控模块,逐渐将发动机的品质提升到国际水准。日本的发动机耐用性,可说是全球领先的。
可以看出来,日本发动机的厉害,不是依靠一次技术的突飞猛进,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在技术积累、制造工艺以及研发投入上坚持不懈。人家确实把发动机当成了拿手绝活,一点都不马虎。
这事吧,说到底,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似乎就是差那么点儿运气或者资源。人家的底子厚,投入多,时间长,这思路也更成熟一些。咱们要想赶上,除了努力,还得多考虑点儿技术积累、管理经验和资金支持,光靠拼拼拼,未必能行得通。
专家点出四大现实难题
那会儿,国内一些汽车厂家和研究机构确实弄了不少日本的发动机回来拆解,总共加起来也超过百台了。不过拆完之后,人家发现,虽然能看懂它的结构,但要做出性能一样、质量过得去的产品,还是差了一大截。
后来,专家们归纳出了四个主要难题,这可不是瞎猜,而是真真切切的技术壁垒。发动机可不是乐高积木,不能靠拼拼凑凑就搞定了。
它的缸体、曲轴、凸轮轴那些关键配件,加工得特别精细,误差得用微米来衡量,真是要求很高。
要搞出高精度加工,离不开那些高端数控机床,日本和德国长期把持着这块市场。即使他们把设备卖给咱们,最先进的型号往往也限制出口,没好机床,要想做出那种精准的零件,还真难。
日本的发动机不仅在设计上很讲究,材料方面也是占尽了优势。比如,他们常用的高强度、轻盈的铝合金和特殊钢材,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稳定,材料的差异对后续零件的成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日本企业制造发动机的时候,几乎执着于对质量的追求。每个零件的装配方式、扭力值、间隙的尺寸,都遵循着非常严苛的规范。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大量采用融合工艺,也就是让每个零件之间做到完美衔接,组合成一个高度集成的整体。
其实,这种工艺背后有一整套经过验证的质量控制体系,光靠拆开来可看不出端倪。再说了,很多精密的零件一拆就有可能损坏,要想恢复到原本的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公司在发动机方面提交了不少专利,从燃烧室的设计到喷油嘴的结构,连一颗特别的铆钉都能申请专利。
到2023年为止,他们在发动机技术方面的专利总数已经超过7万项,把核心技术稳稳地掌控在手里,所以说“拆了百台也仿不出”,也算实事求是了。
这不是因为我们工程师不够聪明,实在是因为没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基础,很多路走起来确实挺困难的。
不过说到底,模仿从来都不是终点,真正追求的是超越。中国的发动机也在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节奏了。
换道超车
很多人可能没留意到,虽然我们在传统燃油发动机这块拼得挺激烈,但其实没有死守一条路。尤其是在新能源车潮涌而出的情况下,中国车企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和创新速度。
自2015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接连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国内一半的电动车都在走中国的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套新“”三电“”系统,我们也逐步实现了自主掌控,甚至开始出口到海外。
你可能会好奇,那传统的发动机到底咋样了,是不是要扔掉不管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在现在混动还是挺火的情况下,发动机作为增程器或者直接带动力的核心部分,依旧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品牌在这方面也不断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突破。广汽集团在2024年4月公布的消息显示,新一代发动机的热效率已经超过了46%,单缸机更是达到了52.5%,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到底是怎么搞到的呢?其实靠的就是稀薄燃烧和湍流射流点火这些听着很科幻的技术,实际上用起来挺直观的。简单来说,就是让汽油燃烧得更充分、更彻底一点,这样一来既省油,又更环保。
日本公司也逐渐转向买中国制造的东西啦,2024年5月,川崎重工被爆出采购奇瑞的发动机。
其实,这合作早在2013年就开干了,奇瑞十年前就把发动机卖到美国、日本这些地方。到现在为止,奇瑞的发动机已经出口到80多个国家,总量超过了120万台。
他们出口的SQR372这个型号,重点是高效节能、噪音小,还特别省油,甚至能跑70到80万公里不用大修。这些指标,正好是日本公司曾经特别拿手的。
奇瑞的另一款明星机型4J16,不光是国内首个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直喷发动机,还采用了缸内直喷、可变气门等先进技术,真正达到了从追赶到并列领先的水平。
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制造整体实力的提升,数字化工厂在各地开始普及,工艺质量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研发人员逐渐掌握了底层的原理,都是这些进步带来的结果。
我们这几十年来,经历了从模仿到自主研发,从引进到自主输出的整个过程。虽然有点慢,但步伐还是挺扎实的。
回头想想,那些年拆了百台发动机却没能仿制成功的经历,其实也算不上全然失败。反而让我们更明白了,真正的尖端制造不是拆出来的,核心技术得靠自己去研发、累积,再不断改进。
日本的发动机之所以那么牛,靠的可是几十年如一日在精密制造、材料创新和质量把控上的默默耕耘。而咱们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发动机这一块,正逐步走出模仿者的影子,开始自主研发了。
咱们在传统燃油机技术上稳扎稳打,新能源方面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弯道超车。如今,全球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都在中国行驶,这份成绩单,可真让人有底气。
未来也许我们不再为能不能仿制日本的发动机而纠结了,因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正用自己的节奏,写着全新的技术篇章。虽然起步略晚一些,但走得稳扎稳打,前景一片光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