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来聊点有意思的。
吉利银河M9这车,刚公布预售价格,就掀起了一阵涟漪。
24小时内,四万多台订单瞬间被抢光,这成绩,足以让吉利银河团队兴奋不已。
然而,在这热闹的数字背后,舆论场却是另一番景象,有人拍手叫好,认为价格合理、性价比凸显;也有人摇头叹息,觉得“就这?”。
更有一部分目光,已经越过M9,聚焦到尚未露面的风云T11身上,似乎它才是那个隐藏的“真香”选手。
这其中究竟有何玄机?
咱们不妨深入探究一番。
且看这银河M9,一次性推出了六款车型,涵盖了100公里到210公里不等的纯电续航里程,两驱与四驱皆有。
预售价格区间从19.38万元起步,最高也不过25.88万元。
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这样的定价策略,无疑是精准而大胆的。
24小时内四万多台的订单量,便是市场给出的最直接回应,也说明了消费者对于吉利银河品牌及其产品策略的认可。
尤其对于那些精明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早已洞悉了市场规律:预售价格往往是探路石,上市后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优惠和政策加持,这使得M9的实际落地价更具吸引力。
正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汽车市场的价格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自从深蓝S09以20万出头的价格区间入市,再到乐道L90凭借租赁模式将价格门槛拉至17万档,20万元区间的大型新能源SUV市场,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银河M9此番19万多的预售价,更是将这一战线进一步前移,让消费者对“18万落地”的期待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提供如此定价和相对均衡配置的车型,自然能吸引到不少目光。
然而,正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真香”的喜悦中。
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漫长预热后,对银河M9的实际产品力,特别是入门款车型,表达出了明显的“期望落空”。
“低配车型配置过于寒酸,甚至不如不配备”这样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
以18.4kWh的电池容量,换取100公里的CLTC纯电续航,这意味着实际使用中,续航里程的打折会更为明显,在同级别车型中,这无疑是一个短板。
更令人扼腕的是,连主驾座椅按摩、氛围灯等时下较为流行的舒适性配置,在入门款上都付之阙如,中控屏尺寸也仅为15.4英寸。
与市场上20万元级别、配置日益卷动的对手们相比,银河M9的入门款,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难以满足部分消费者对“物有所值”的期待,这种“由爱生恨”的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一部分消费者,他们持有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认为“预算充足就选高配,预算有限就选低配”。
这本是购车的基本逻辑,但对于20万元预算的消费者而言,银河M9的入门款,却陷入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他们原本期待的是一款能够全方位满足需求的“六边形战士”,结果得到的,却是一款在续航和部分核心配置上存在明显短板的车型,这无疑会消磨他们的购车热情。
当然,在分析市场格局时,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一家。
银河M9的出现,也让市场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尚未上市的风云T11。
不少人认为,M9的定价和配置策略,反而为风云T11提供了“捡漏”的机会,就像乐道L90借势理想i8的热度一样,M9和深蓝S09未能完全覆盖的市场空白,很可能被风云T11成功填补。
为何会有这样的判断?
这需要我们从品牌定位和车型定位的角度去审视。
风云T11作为风云系列的旗舰车型,其定位理应高于T10。
参考T10目前18.99万至22.99万元的指导价,以及一万多元的终端优惠,裸车起售价大致在17万元区间。
那么,T11作为旗舰,其起售价必然不会低于T10,可以推测,其起售门槛很可能在19万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心中对于T11的定价预期已经形成,再想做出“颠覆性”的低价策略,难度不小。
更为关键的是,银河M9入门款之所以能将价格压至19万元区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相对较小的电池容量和100公里的纯电续航,这直接降低了制造成本。
然而,风云T11的市场定位,是强调技术卷入。
它搭载的1.5T鲲鹏超级增程系统,并提供33.68kWh和39.92kWh两种电池容量,纯电续航可达200公里级别,综合续航更是奔着1400公里而去。
如此大的电池配置,自然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后续的价格下探空间。
再回顾一下市场上的先行者。
深蓝S09的23万元售价,对于此类车型而言,已接近价格的天花板。
如果风云T11也定位在此区间,其市场表现恐怕不容乐观。
而有消息称,银河M9上市后还可能下调1-2万元,这正是“田忌赛马”的经典策略:以低价吸引关注,再以高配突出产品力。
银河M9拥有如此灵活的定价空间,为何不将其作为杀手锏,抢占市场先机?
消费者是市场的风向标,他们对于车辆的诚意和价值有着敏锐的判断。
银河M9的出现,引发了市场的多元反应,有人趋之若鹜,有人持观望态度,也有人将目光转向了下一个潜在的“黑马”。
至于风云T11能否如愿“捡漏”,这取决于它自身的产品力与市场策略。
若能拿出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更全面的配置,确实有机会吸引一部分犹豫不决的消费者。
然而,如果步了银河M9的后尘,定价过高或配置不足,那么“捡漏”的剧本便难以奏效。
归根结底,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如“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价格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消费者的选择也日益丰富。
谁能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诚意赢得市场,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市场最终的赢家,终将属于那些能够精准把握消费者心理、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牌。
我们不妨静待市场的最终裁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