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团宣布65亿美元私有化极氪的消息,在汽车圈扔下深水炸弹。 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优等生”,上市仅一年就仓促退场。 而压垮极氪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去年横空出世的小米SU7——雷军用教科书级的互联网打法,让传统车企第一次见识到:新能源汽车战场,光靠堆配置根本玩不转。
在杭州某高端商场里,极氪体验店和小米之家仅相隔三个铺位。 店员们看着对面日均200组客户的盛况,再看看自己展厅里零星试驾的顾客,终于意识到这场战争从开始就不对等。 去年12月极氪007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特意把展车灯光调得比平时亮30%,试图用更酷炫的猎装轿跑造型盖过次日发布的小米SU7。 但第二天雷军穿着工程师工装登场时,社交平台话题量瞬间突破10亿。
这种碾压式的营销差距直接反映在销量上。 2024年7月,小米SU7单月交付突破2万辆的同一天,极氪001的销量却从巅峰期的1.4万辆暴跌至9300辆。 更残酷的是价格体系崩塌:原本定价30万+的极氪001被迫降价至26.9万,007入门款甚至降到21万。 但消费者依然用钱包投票——在20-30万区间,小米SU7的市占率三个月就冲到28%。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加现实。 极氪美股IPO时估值砍掉60%的伤口还未愈合,上市后0.6倍的市销率直接把投资人的耐心耗尽。 对比同期赴美上市的理想汽车,其市销率长期保持在2倍以上。 有投行分析师算过一笔账:极氪每卖一辆车要亏2.6万元,而小米SU7的盈亏平衡点在交付8万辆时已经实现。
这场不对称战争里,极氪并非没有努力。 去年底007车型抢发、今年初001改款增配降价、高管亲自下场制造话题,传统车企的招数用了个遍。 但消费者记住的却是小米SU7交付时,雷军给车主开车门的短视频——这条15秒的片段在抖音播放量超过8000万,相当于极氪全年广告预算的传播效果。
更让传统车企焦虑的是用户心智占领。 在知乎“30万买电车怎么选”的问题下,小米SU7的讨论量是极氪001的7倍。 某汽车垂类APP数据显示,用户对比小米SU7时,出现频次最高的竞品是特斯拉Model 3,而非极氪任何车型。 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极氪的进店转化率从35%下滑至19%。
资本市场的溃败则更具戏剧性, 极氪上市首日暴涨35%的虚假繁荣,很快被持续阴跌的股价戳破。 有投资人发现,每当小米公布交付数据,极氪股价就会应声下跌3%-5%。 最惨烈的是2024年8月,小米宣布超级工厂二期投产当天,极氪股价直接跌破13美元,市值蒸发相当于两个领克品牌。
吉利集团并非没有后手。,私有化方案公布前三个月,极氪悄悄合并了领克事业部,试图通过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 但市场显然不买账——合并消息曝出后股价仅反弹两天,又掉头向下。 有供应商透露,极氪某款新车的零部件采购价,竟然比小米贵出12%,这在大规模量产车型上是致命硬伤。
这场败局暴露的不仅是产品问题。 在小米SU7的车主社群里,35%用户表示购车决策受到雷军个人影响,这个比例是极氪车主的11倍。 某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达到63%,而极氪仅有28%。 当车企老板还端着架子谈技术参数时,雷军已经带着团队在新疆拍自驾Vlog了——这种代际差异,比任何配置表差距都可怕。
极氪的遭遇不是孤例。 智界S7、蔚来ET5、阿维塔12等车型,都在小米SU7的攻势下出现销量滑坡。 就连特斯拉Model 3,也在今年一季度罕见地官降2.8万。 但最危险的信号来自资本市场:在极氪宣布私有化后,小鹏、零跑等新势力美股集体下跌,显示出投资者对传统车企转型故事的信心崩塌。
这场战争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某头部直播平台的数据显示,小米汽车上市期间,雷军个人直播带来的流量,相当于整个上海车展的线上关注度。 而传统车企高管们学着雷军做直播时,最高在线人数往往不超过5万——这个数字,还不及雷军直播时弹幕区“军军好帅”的刷屏次数。
在杭州湾极氪总部,工程师们仍在加班调试即将上市的9X车型。 这款对标库里南的百万级豪车,承载着品牌上攻的最后希望。 但市场留给极氪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即将发布,而雷军上周现身拉萨的打卡照,又为这款新车攒足了话题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