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几点对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后驱版的看法。这车一上线,市场就炸开了锅。官方定价28.85万,听着就觉得比竞品便宜不少。而且,最令人震惊的,是它标配的续航——在CLTC工况下达到了821公里!这个数字,放在同价位电动车里,几乎就是放烟火的节奏。
其实一看这续航,就知道特斯拉还是在喂长途党。我刚才翻了下我那个碎片堆积的笔记,估算一下,这车用它那78.4度电的容量跑出去的续航,几乎比别人用100度电的车还长。这个省电概率,真让人心动。换句话说,同样的钱,有的车还得装几个大电池才能达到那个续航里程。
我还琢磨了一下——这车的整车重量比标续版轻了30公斤左右。你说组合这两个优点,怎么想都觉得:特斯拉这是在玩技术焖饭,想让你觉得买车就像是在参加马拉松,续航好省电。
(这段先按下不表)细想想,这821公里的续航其实也得打上一个问号——因为所有的测试都在理想状态下,这CLTC续航,其实附带不少虚高。比如这个车型的能耗水平,我估算就,大概在每公里18-20Wh左右。假设实际使用中,要考虑到路况、空调、司机心情啥的,实际续航可能会打个8%-10%的折扣。
有人说,特斯拉的长续航版算不算划算呀?我觉得还得看。以我朋友——开了五年特斯拉的小李为例。去年他也怂恿我换车,说:你看,特斯拉不光续航线,充电网络也方便,1000块钱的充电费,能跑几百公里。——这只是他自己的小算盘,他说的充电网络其实是从的超级充电站。可惜我见证过两次充电崩盘事件一次,他在高速上等了30分钟,结果还是没充上。这事,在你没有备用充电桩时,还是让人发麻。
回到这种续航数值上,特斯拉的策略明显:用最大续航吸引家庭用户。毕竟,除了三元锂电池大容量外,车辆的整车设计也十分得体。轻量化上,特斯拉一向坚持用铝合金材质,车内用了少量塑料和黑色硬塑,整个内饰的豪华感依然很中规中矩——这也成了口碑之一。有设计师说过,特斯拉的车像极了汽车界的苹果。没有繁复的镶嵌,没有太多炫耀,简约到让人觉得:嗯,这车能用,就值了。但对追求豪华感、装饰感的用户来说,这就不够了。
实际上,特斯拉一直是走的量产路线,研发的重点在续航和软件体验。供应链方面,特斯拉用的锂电池钢厂和供应商,去年我调研还不算太复杂,但也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这个78.4度电的三元锂电池,实际上是特斯拉自己调配的效果最佳的官方版本。据说,供应链在保障大量产能和稳定出货上,还是挺吃紧的。
我曾经和一位维修工聊过:他说,特斯拉的电池芯,平均保修8年,基本不用担心用到崩。但他又补充一句:电池容量衰减,尤其是这类三元锂,究竟会不会比磷酸铁锂差点?我觉得短期内还好,但时间一长,谁也不能说。
还有一个点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续航一旦突破800公里,真的能用到极限的那天吗?我自己有点怀疑。常规用车,日常也就100公里上下,要是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市里,续航的优势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倒不如考虑充电便利和时间。
这次特斯拉还推出了20英寸轮毂版本,续航只剩下756公里。我猜,这其实是个套路——大轮毂因为空气阻力更大,耗能就多,续航缩水明显。而且,这个价格差距也挺大的——差了不少,变相逼着用户权衡取舍。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市场上的竞品,比如蔚来、小鹏,虽然续航也在600-700公里左右,但价格都比特斯拉高不少。特斯拉用这个天花板续航,直接甩开竞争对手一截。换句话说,这是入口门槛,有点我不差钱,非要拼个持久那味。
有个不能忽视的事实——内饰的毛坯感,依旧是用户吐槽的点。其实设计师说,特斯拉的出发点,就是追求科技感和实用。豪华感可以后续慢慢跟上,但销量把控,还是要看续航和价格。也就是说,平心而论,没有什么拼豪华市场——用户寥寥。
我还记得我一个朋友留言:我只想续航牛,别的啥都不用。——这点,也反映出市场的真实偏好。过去几年,品牌溢价和超充网络成为卖点,但未来我在想,要不要把续航看成一种硬核武器?
对比特斯拉模拟的市场策略,就是用续航优势,锁住长途用户。你看,除了续航,怎么还能快速充电?超充站广告满天飞,能让你去堵路场景变少——这也是这次长续航版本的亮点之一。
我不禁好奇,后续会不会出现续航还能再突破的消息?毕竟,技术进步很快。对了,你猜猜,特斯拉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是不是也在暗中追赶更高容量的电池技术?我坦白说,这个还真不太细想过,但可能性很大。
有人说:未来会不会出现,充电时间等于加油?这话我还真没敢奢望。话题跳到这里,是不是挺有意思——你们觉得,越牛的续航,背后隐藏的,是不是成本也在跟着飞涨?还是说,靠规模优势,特斯拉还能降价?
听我啰嗦一会儿,毕竟我也搞自媒体多年,知道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硬科技和市场赌局。真心觉得,这款车型最大的亮点,还是在续航线的突破——实体的公里数,能掉出来,胜过很多宣传。
变数到这里,谁也说不准。实际用车中,纯电动车的续航仍然受很多因素影响。极寒天气,耗电明显飙升;夏天使用空调,又会对续航打折。估算一下,如果在实际生活中,那821公里降到700左右,也不算差。
我曾想,车企到是拼多少能耗,还是拼用户体验?大概两者都在角力吧。这次特斯拉的表现,算是在续航上狠下功夫。但你们怎么看,这样的数据真能让普罗大众安心么?还是,实际用车场景差距太大,还是个空头支票。
好了,扯回来,结合我刚刚对一些测试车的观察——其实除了续航,还得关注充电便利(这提一点,超充快了不少,但限于区域分布),内饰(嘛,不太追求豪华,但希望更亲民一些),以及价格标签。对了,你们买车最在意什么?续航、价格还是使用感受?
有时候我在想,未来的长续航,会不会一变成日常基础配置?就像手机一样,基础款越发越长,升级款更炫,但核心都在续上。
(这段先按下不表)嗯,要不要也帮车子打个续航小标签——对我来说,续航够用就行,十足续航,除非我打算去跨国自驾。说回来,化繁为简,才是汽车行业最大的技能。
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的821公里是不是一个数字游戏?可能也不是——毕竟,实际体验,才最有说服力。
那你猜,未来几年,这个续航还能不能冲破千公里?或者,市场会不会出现续航焦虑的逆反——反正我自己,还是得多观察一下,别被纸上谈兵套住。
一切都还在变,但有一点我敢打包票——续航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