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保时捷在中国富豪圈里可是十分抢手的货,要说它在豪门圈子里算得上最热的款之一。
想提车还得加点钱,排个半年到一年都正常,像Macan、卡宴这些热销车型,不掏个二三十万,可别想轻松开走。
那句“没人缺,但人人都想得”这广告语,正好精准打中了中年男士对于身份认同的那份渴望。
不过短短三五年时间里,保时捷就从“理财利器”变成了“骨折甩卖”的境地。
曾经代表财富和身份的金色徽标,怎么如今难掩业绩大跌带来的尴尬和窘迫?
神话崩塌
到了2025年10月,保时捷公布的前三季度财务报告,可把整个汽车圈都给吓了一跳。
数据显示,保时捷前三个季度的经营利润才4000万欧元,比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猛跌了99%,第三季度更是亏了9.66亿欧元,差不多人民币80亿左右,创下了公司上市以来最差的业绩记录。
你得知道,才两年前,保时捷还是欧洲资本市场的宠儿。2022年上市那会儿,市值一度冲破了830亿欧元,超过了劳力士、LV这些奢侈品牌,算得上是“全球最赚钱的豪车品牌”之一了。
曾经连续8年稳居保时捷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的地位,今年前三季度的销量只到了3.22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第一季度的跌幅更大,达到了42%,当时销售额仅9471辆。
到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的年度销量曾达到9.57万辆的顶峰,可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个数字几乎减半。
以往火爆的车型Macan、卡宴,现在也不见得还需要加价才能提车了,深圳的经销商直接把Macan的裸车价格压到35.6万元,比官方指导价低了整整22万。
纯电动车Taycan直接打六折出手,卡宴更是以六五折清库存,原价115万的配置车,现在只要75万就能带回家。
价格一下子崩盘,背后其实是渠道商纷纷反水,集体“倒戈”了。
到了2024年6月,销量大跌导致库存堆积,经销商不得不低价甩货,然而保时捷总部却硬要进货,还把一些冷门的电动车车型捆绑在里面。
在双重压力夹击下,很多地方的经销商联手抗议,甚至开始谋划逼宫总部,这场被业内叫做“保时捷史上最大逼宫”的风潮,揭示了品牌和渠道之间那点深层次的矛盾。
同时,撤店的浪头逐渐升腾,广州市中心那块一百万元月租的460平米门店忽然关门,郑州、洛阳等地的几家门店也都纷纷空了出来,曾经热闹非凡的保时捷展厅,现在变得冷清清的。
今年以来,保时捷的股价一路走低,市值一下子缩水了好几百亿欧元,到了九月份还被从德国的DAX指数中剔除,掉到中小盘股的MDAX里,也就是说,它从顶尖公司的位置滑了下来。
从豪车界的“印钞机”变成亏损重灾区,保时捷的神话崩塌速度,比它的跑车跑得还快,真是让人咋舌。
失速根源
保时捷的败局,不是碰巧碰上的,而是因为它自身策略反应慢,加上市场转变跟不上,结果才会走到这一步。
最先暴露问题的,还是电动化转型的反复折腾和挫败。
当年,保时捷一度把电动车当作新的增长点,推出了纯电的Taycan和纯电的Macan,可是由于价格偏高,加上智能化水平跟不上,结果市场反应并不好。
纯电Macan的起售价是72.8万元,贵了自家汽油版十几万。而Taycan的价格一般在七八十万左右,基本是同级国产电动车的两倍。
更让人觉得头疼的是,保时捷的智能化配置根本跟不上潮流,语音识别不靠谱,车机老跑卡,自动驾驶功能也少得可怜,就连远程升级(OTA)速度都比不过国产车,差了不少。
等到国产新能源车已经都能实现“语音控制全车、自动停入库”这样的黑科技时,保时捷的电动车还还停留在“能开但用着不顺手”的状态,这样的产品表现,自然让人提不起兴趣。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保时捷在电动化策略上反反复复,他们曾打算自己研发电池,投入不少资金进行研发和工厂升级,可由于欧洲矿产资源匮乏,原料价格又高得离谱,最终还是放弃了。为了这事,他们还付出了27亿欧元的重组成本,结果第三季度亏得一塌糊涂。
紧接着,公司又宣布推迟纯电动车的上市时间,打算延长燃油车的销售周期。原本计划到2030年纯电动车的市场占比超过八成的目标,现在看来已经不现实了。
这种一边想迎合新能源,一边又舍不得燃油车光彩的踌躇不前,导致保时捷在电动化的大潮中彻底掉队了。
中国市场的“反悔”,无疑让保时捷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以前,保时捷靠“身份象征”在中国走红,很多车主为了那个Logo,愿意掏出几十万加价都不在意。可如今,大家的消费观念都换了,反倒更看重车的智能配置、性能优势和性价比。
当理想L9配备冰箱、电视,问界M9依靠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比亚迪仰望还能原地转圈时,保时捷的品牌溢价感觉就没那么明显了。
在30到100万的豪车领域,曾经由保时捷、奔驰、宝马牢牢把控的局面如今不复存在,国产品牌像理想、问界的份额不断上涨,像Macan这些经典车型早就不在销量榜前十了。
更糟糕的是北美市场的关税压力,保时捷一心坚持“德国制造”,没有在美国开厂,所以每辆车进口都要交15%的关税。可它的净利润只有14.1%,换句话说,在北美卖一辆车就亏了0.9%。
相比之下,奔驰和宝马早就通过在本地开厂,避开了关税的烦恼。而保时捷却坚持德国制造的典范,没打算妥协,结果在北美市场只能“赔钱打广告”了。
国产新能源车改写豪华规则
要说保时捷的慢半拍,是内在的问题;而国产新能源车的强势入侵,才是真正压垮它的外在压力。现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不再是进口品牌独领风骚的天地,国产品牌凭借技术创新,重新设定了“豪华”的含义。
以前,豪华这个词主要就指品牌的历史底蕴和发动机的性能,但如今,豪华的重点转变成了智能感受、配置的丰富程度以及性价比,更贴近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了。
国产高端品牌紧跟潮流,推出的车型不仅动力强劲,配置也更丰富,比如超大尺寸中控屏、后排娱乐、空气悬架以及全场景语音交互,这些以前在保时捷上还得花高价选的配置,现在在国产车上都成标配啦。
更像是拼价格战啦,小米SU7因外形酷似保时捷Taycan,网友给它起了个绰号“米时捷”。顶配版本预售81.49万元,直面保时捷电动车的市场,同时在配置方面还更胜一筹。
用同样的钱,买到的国产车变得更聪明、更舒服、配置也更丰富,消费者自然就不会再迷恋那保时捷的标志啦。
这样的“降维打击”,让保时捷的价格体系彻底垮掉了,不得不用六折甩卖才能把库存清空。
不光产品实力比拼得厉害,国产品牌在服务上也更了解咱们中国人的需求。
蔚来的换电服务、理想的“奶爸车”定位得特别准,问界又和华为生态紧密连接,给咱们消费者带来了那种“专属打造”的贴心体验。
保时捷的服务还停留在老派豪华车的方式上,流程繁琐,收费也偏高,这跟国产品牌那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真是差距挺明显。
不仅是保时捷,整个德系豪华车品牌都遇到了类似的难题。
奔驰第三季度的全球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2%,宝马也调低了2025年的利润预期,目前汽车业务的营业利润率只剩下5%到6%。
国产新能源车的兴起,不光打破了豪华车的竞争规矩,还重新塑造了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而保时捷只是这场变革中第一个退出的“巨头”。
困兽犹斗
在遇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难关时,保时捷采取了大规模的自救策略,可这些举措看起来更像是“乱了方寸”,能不能真的扭转乾坤,还得拭目以待。
最近,保时捷在上海搞了个研发中心,招了个三百人的团队,专门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车载系统,打算到2026年把这个系统装上所有车型。
这是保时捷第一次舍弃“德国制造”的坚持,开始妥协迎合中国市场,不过,它的时间也不多了。
现在,国产新能源车的技术进步快得像按月算似的,保时捷想在两年之内追赶上,这难度真是不小啊。
实际上,汽车市场的角逐可不是等着人来慢慢适应的,消费者的用车习惯都被国产品牌牢牢养成了,再加上电动和智能技术的落差愈发明显,保时捷的自救措施,倒更像是亡羊补牢,事后诸葛亮似的补救了。
总结
从加价提车到直接以六折甩卖,这一变化可真大,从一年赚70亿变成三个月亏80亿,保时捷的衰败趁机就像是一个年代的缩影,揭示了整个行业的沧桑和变迁。
曾几何时,它凭借着品牌的光彩和燃油车的技术,稳坐豪华车的巅峰,可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潮里,由于反应慢、犹豫不决,再加上点傲气,最后被市场甩到一边。
中年男人心中的“理想座驾”倒了阵,没有因为它不够经典,而是因为时代的脚步快了不少。
未来,保时捷能不能扭转乾坤,谁也说不准呀。
可以确定的是,靠Logo就能轻松赚大钱的汽车行业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不管是进口的名牌车还是国产车,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关键还是得真正了解消费者的想法,跟得上技术更新的节奏才行。
那些还缠着过去光辉不肯放手的品牌,最终都难逃被时代浪潮吞没的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