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追觅首款车型曝光的消息一出来,就在网上炸了锅。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咦,这不就是布加迪威龙的外形吗?”不是我说,这事搁谁身上都觉得新鲜——一个做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的家电公司,突然要做车了,而且一上来就端出了高端超跑的架势。咱们得问一句:这事靠谱吗?追觅到底在想啥?
先说外观设计这个事,追觅把新车的概念图放出来之后,大伙儿眼睛可不瞎,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威龙那套皮。只是灯改了,尾部修修补补,加点儿电动车元素,别的没怎么变。追觅这波操作,是在对超豪华车致敬,还是另有所图?你想想,一个家电企业,进军汽车领域,怎么吸引眼球?咱们中国人有句话说得好,借力打力。这年头品牌太多,如果不是杀手锏,那就先用大家熟的东西“唬一唬”。
可问题来了,抄威龙的壳子,就真能让大家买单吗?汽车可不是吸尘器,外观酷还得有里子。追觅会不会重蹈前些年PPT造车、拉壳子吹牛的那些“老路”?咱不能先否定,但也不能闭着眼睛瞎吹。
得,咱们把镜头拉回来,看看追觅作为企业的成长路线。其实如果你细看追觅的发展,就会发现这帮人做事儿就是奔着“打样、再打穿”去的。最开始,他们盯上了戴森这帮贵族,琢磨高转速马达做吸尘器,做了、打市场,价格干下来,品质上去,确实给戴森这些大厂添了不少堵。后来搞扫地机器人,那更是一仗打得漂亮,中国好几家品牌把国外老牌企业都给逼出了赛道。
再扒一扒追觅的底子,说白了中国制造的供应链能力撑起来了,人才、技术全都能堆上去,啥行业门槛不都被一波波新玩家推平了吗?你会发现追觅也好、石头、科沃斯也罢,都是站在中国制造的土壤上长大的。资本看中的是快速迭代,中国人最拿手这套打法——咱起步晚,但只要看明白别人怎么做,抄得更快、做得更好,甭管你原来是欧美专利多牛,一样给你卷下去。
这么看来,追觅入局汽车,看起来离谱,其实一点不稀奇。手里有点杀手锏技术,又懂得怎么玩供应链,再加上一腔要和海外大牌叫板的雄心,跳不跳圈都是迟早的事儿。再说了,现在国内做消费类家电的,要么拼命内卷,要么出去打全球市场。国内吸尘器、扫地机器人一年卖五百万台,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再高也就这样了,大蛋糕就那么点,大家拼到最后只会越来越难。
那问题又来了,追觅为啥不继续闷声发财,非得去造车?这背后是焦虑还是野心?
我看啊,说到底还是资本和估值的杠杆在推着大家。咱们看看同赛道的,科沃斯、石头都卷得不行了,再往上走天花板也就那样。专家们都知道真正能撑得起巨头估值的,必须要有故事,最好还是那种看上去能引领技术风口的——比如新能源车。
早几年“造车新势力”出来那一波,蔚小理到现在混得最好的也只有俩,剩下的多少都已经成了段子。国内市场多残酷?你光有想法不行,得有产品,有生态,有资金链。追觅是不是真的能把电车当成下一个“打穿的吸尘器”?说实话,这事有点悬。但可劲折腾下去,没准还能整出新花样。
那咱们说得再深入点,追觅的底气真就来自高转速马达?马达牛,别的都能追上吗?我们看汽车行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一辆车的产品体验,跟马达有关,但更大的是三电系统、驱动技术、智能软件和造型工程学、车身安全、品控、服务体系,还有品牌认知,你随便拿一样短板就没戏。吸尘器马达能用到电车?当然可以。可从一台吸尘器到一辆让用户放心开的车,这中间隔着多少道坎?
别忘了,中国市场因为新能源崛起,已经容纳了多少摩拳擦掌的玩家。每年多少创业故事、造车神话前赴后继,最后都拍在沙滩上了。雷军说:“造车就是最后一次创业,如果不拼命就是等死。”小米今年这波工艺、供应链、软件几乎用到了全集团资源,才有现在一点点起色。追觅选择这会儿加入造车,怎么看都不像是“战略必然”,更像是一把梭哈,赌未来新机会。
可再跳出来看,捧场和酸的人都不少。有人说“真牛,科技国货崛起”,也有人挖苦“快别闹了,搞吸尘器的能做阁下们开得起的跑车?”我觉得大家都不用太激动。其实,当年手机市场也曾是大玩家扎堆,最后成了几家独大。家电业也是恒河沙数的品牌拼杀到最后,活下来的没几家。车也一样,玩到最后,极少数能跨过去。
追觅模仿威龙造型,是借势,也是冒险。模仿没什么丢人的,国内企业一直靠模仿起步,后面再创新。这就像青少年时抄作业,到后来考试得靠自己。问题是,谁都明白,外形能复制,内核不容易抄。布加迪牛在哪儿?不是车壳,而是它那台W16发动机、四驱系统、奢华定制、极致品控包括背后那一整套高端品牌积累。追觅即便能仿出这车壳,内部能不能给出一样的极致体验?这才是真正考验。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高净值用户,会为了酷炫外观买国产初创品牌的电跑吗?还是说你是愿意追新鲜的科技发烧友,就买来尝个鲜?目前国内连小米SU7都还在经历“信不信得过”的坎,追觅还要面对更棘手的信任挑战。有了豪车皮子,但安全性能、稳定性、售后体系,不是仿个样就能有的。
可再回头说,市场不就是靠冒险者和赌徒们拼搏出来的吗?当大家都在说“你不行”的时候,总有人冲出去,摔一跟头也好,杀出一条路也罢,最后行业就是靠这种折腾才有新东西。你细想,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就是敢玩儿、舍得烧钱、敢下场乱斗的结果吗?如果没有N多企业不断试错,哪会有现在的卷王盛况?
所以我并不觉得追觅这种做法有多离谱。其实中国企业早就该多一些大胆的尝试。家电做到头部,估值扩展有限,再高端创新也就停在那儿了。想要突破,没别的办法,只能去有增量,有想象力的新赛道。能不能成,干了才知道,哪怕不成,也算是替后来人踩好了雷。
最后,我倒更想问问大家:市场究竟愿不愿意给追觅这样的新人一次机会?在大家对品牌认知、对技术本事、对安全性能都极为敏感的电动车市场,是不是还存在后来者能靠模仿、靠供应链、靠“国货情怀”弯道超车的空间?
答案其实很现实,能不能成功,不取决于喊口号多响,也不取决于当下有多少流量支持。最后还是那句话,“市场淘汰你,连招呼都不打。”追觅这步子迈得大一点也好,歪一点也罢,等2026年CES亮相,再看他们能不能在中国供应链的基础上,真给大家整出点东西。如果踩了坑那也正常,成了那才叫牛,市场自然会拍手叫好,没成就老老实实回去做吸尘器也没人笑话你。至少比永远躺在舒适区强得多。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