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上次试驾宝骏悦也Plus的时候,刚坐上去就有一种空间不用担心的感觉。那天一朋友打电话过来:你不是说空间挺大的嘛?能装得下我家那堆露营装备?我笑着:大概能装个三四个拉杆箱,后排还能折叠。他说:那还挺靠谱的。你别骗我。当时心想,这空间表现怎么说也得靠实在数据撑着。
你知道吗?我刚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车的空间得益于它的纯电平台,没传统的引擎皮卡那块占地,能留出更多空间。长宽高3996x1760x1726毫米,轴距2560毫米,但乘员舱空间实际达到2682毫米,得房率能有67%,这个比我熟悉的同价车都强一些。估算一下,前排头部空间大概1043毫米,后排也有1061毫米。身高到180的朋友坐进去,还是挺宽裕的,不会觉得那种被挤兑的感觉。
说到空间,要提一下它的后备箱。原始容积385升,远比同级五菱缤果Plus的1450L大得多。你说它大不大?装家用的娃娃车、露营装备都轻松搞定。还可以折叠后排,为了那点空间,配置也真是不遗余力。这让我琢磨:是不是车身线条设计得合理,能最大化利用空间?原生纯电架构,也相当于是把结构说白了就是拼搭积木用得挺高效。
但我得坦白说,刚开始我还觉着外观略嫌硬派,像个方盒子。话说,硬派风是不是会带来略显笨重的印象?其实我觉得可能是我没细想过车侧线条的作用。虽然设计上偏方正,但悬浮式车顶和粗壮的行李架,增加了硬派的感觉,也让整体视觉有点层次感。这种功能导向的设计,能不能让普通人觉得自然就有安全感?这就是个问题。
我还在想:同价位的车,配置差别究竟大在哪里?像全景影像、360度全景影像、透明底盘,这些功能我觉得会帮你省了不少麻烦。尤其是对新手或女司机来说,辅助功能是真的实用。之前在车友群看到有人抱怨,车场里倒车常缺点视线的帮助,可这车配了全景影像,倒车就顺多了。问一下,配上这个透明底盘功能,是不是像给车装了个隐形眼镜?我还真没细想,是不是说能看到底盘的传感器搭配得很巧妙?可能是用身边的生活比喻——就像晚上开车,开灯之前感觉啥都看不清,开了灯就能看得更清楚一样。
说到这,如果让我再选一款车,我会不会更偏向实用性?其实我心里一直在衡量——续航、空间、配置哪个占比最大?悦也Plus的续航表现让我觉得靠谱。知道为什么?大概有个粗糙计算:常规版本301公里,日常通勤可以一周充一次电,充快充,30分钟能从30%充到80%—这相当于我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绝对省事。这不比那些没有快充功能,又得蹲等的车强多了么?我心里打过一个算盘,充满电的动力成本,按照市面上油电价差,可能平均每公里1毛左右。这个比开个燃油车,油耗200块油能跑个200公里,要低得多。
还记得那次和修理工私聊,他说:你看,电池安全,最要命。我当时没好意思问:你知道得这么专业,是不是心里也会忐忑?他说: 电池用的这个‘神炼电池’,抗挤压强,碰一下还行,但我更担心的是它的热管理。我觉得,他的话其实反映了厂家的用心——要想安全,电池架构得像钢筋混凝土,不是一味追求容量大,还得稳得住。很多新车都在用这种日字型结构,就像建筑用钢筋一样,抗挤压能力强。可我反复琢磨,这样的安全设计是不是只是硬件显示,真正的安全还得靠系统监控?
考虑到价格,7万左右的新能源车,配置、空间、续航都能硬刚几下。除了宝骏悦也Plus,我还留意了别的比如星愿和海鸥,虽然都是同级,但各自优劣很明显,配置差异好比菜盘子,有人喜欢得心应手,有人偏爱多彩可塑。我反问自己:你会不会挑配置越多越好的车,还是反正用得惯就好?这个值得思考。实际上,我觉得多功能、多储物空间的设计,能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像九宫格的扶手箱,手机、充电器、钥匙放得井井有条,再也不用纠结哪个在哪。这不正是生活中的细节奇迹?
我刚才翻了相册,发现那次试驾拍的,车内中控台的细节:那个12.8英寸超清屏幕,亮度比之前高出一圈,显示颜色也更鲜明。屏幕的设计也是面子工程一部分,但能不能更贴心一些?接入常用App后还能一键设置场景,像我平时开车聚会,提前设好灯光、音乐、空调,是不是会方便不少?我真不懂技术,但能想象,场景模式可能就是为懒人设计的。
至于智能驾驶辅助,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惯它了吧。那天我看录像,宝骏悦也Plus用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竟然还能自动领航、辅助变道。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半自动会不会让人变得懒? 因为一旦依赖,自己开车的技能也会退化。反正我平时也不太喜欢全靠它,觉得人要会点自己操控的本事。问问自己,有没有想过:这技术水平会不会越变越智能,变得更懂人?还是只是个司机的帮手?
说到这里,我还在盘算:未来的车会怎么样?也许会变得更像移动的办公室,或者变成智能家居的移动端。车的安全、舒适、实用,就是我们生活细节的体现。到除了那些硬核配置,我更关心的是——那一抹在车内静静躺着的小细节,像那块皮质座椅的细腻感受,或者车里那点点细微的储物空间,或许告诉我们:未来的车,不只是一台代步工具,而是我们每天的小伙伴。
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出门,选辆车,关注的重点会不会变?还是说曾经以为空间越大越好的那个认知,已经悄悄被改变?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深思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