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一出,我倒是真没想到小米也会扯上召回这个事儿。毕竟,从手机到汽车,行业跨度大了点,但又不得不承认电动车的安全门槛比以前低多了。你看,过去人们买个家用车,起码会考虑品牌、油耗、空间;不知道什么时候车子帮你判断危险的能力变得跟磁铁吸东西一样重要。
昨天中午吃快餐,旁边那对情侣聊到新车。女:你看这别克,自动驻车总玩不顺。男:嗯,我一直觉得这辅助功能还能更智能点,比如能和导航联动,提前避让,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不过是个空气墙。他们的对话让我思考:这些厂商是不是还在盯着卖点作文章,还是已经把安全是真的摆在心上的事,比如说这次小米的召回。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份调研估算——目前市面上主流车型L2级辅助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大概在85%(样本来自国内外几个品牌,估算可信度中等),而实际出事的比例大概在0.5%到1%之间(体感,样本偏少)。很多人觉得安全功能就像车装了个大脑,但其实不过是个半成品。你说这帮研发的,怎么就没把极端场景想得更细一些?我猜可能成本和时间就压得他们不得不简化。
举个例子,比如我开车经过匝道口,看到一些乱涂乱画的标志,系统很可能会认不出那是什么。尤其在高速上,正宗的事故色彩有时候就是几秒钟的判断失误。这里你得考虑供应链——传感器越多,成本越高,但安全系数也自然提升。这就像买口红,越贵颜色越准,除了价格,你还愿意为多点安全掏钱不?但我觉得,不是所有厂商都意识到这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小米的这次免费升级,看似人人都在讲用户体验,但我在想,安全隐患爆出来后,车主其实潜意识里都在想:这升级能不能藏把救命的刀?我估计,技术方要做的很慎重,毕竟这关系到品牌信誉。你问我,小米怎么保证升级后靠谱?我觉得,靠OTA一蹦一跳的软件救火,总归是个更像临时拼凑的办法,不能让人觉得全方位保障。
这让我想到,那个修理厂师傅说过一句话:现在遇事,升级软件变成常态,好像不用换硬件就能解决问题。硬件不靠谱,软件再灵,也没用。挺有道理的吧?就像你用再高端的电脑,如果散热不行,去掉风扇也没用。而这次的召回也是同样道理——硬件部分的传感器、线束,是否真能承受复杂环境的挑战?我猜,大部分情况下,厂家其实也知道某些问题暂时没法修补,只能靠软件补上。
讲到这,我得问一句:你觉得,车企们是不是还盯着自动驾驶这个未来的梦,忘了脚下的安全领地?毕竟,想赢市场,怎么都得让用户感到心里踏实。而安全感这东西,特别微妙——有时候30%的信任就能让你放心一千公里。
我人生中第一次跟朋友吐槽这些事,是因为某次看新闻,一个遇到自动驾驶误识的事故引发热议。是不是未来车都得像哆啦A梦一样,有个‘安全护卫’包?但我总觉得,那东西太虚了。他笑着说。这让我咯嗦:人们是不是开始对自动化太寄望了?我倒不完全这么觉得,但技术越发达,责任越难划清。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点:自动辅助驾驶最多还能坚持多久?我估算,现阶段的辅助功能,日常用得好像还行,但要是遇上极端天气或伪信号,就有点差点翻车的风险。而这次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场景极端反应不足。(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场景极端,真的,技术的边界就像那种你踩那块豆腐会不会碎的感觉。哪天我会不会在高速上突然发现辅助系统瘫痪?答案其实很难说,因为研发就像在拼一块拼图:越多传感器,越贵,越复杂。你想过没有,芯片供应、传感器供应链的涨价,会不会倒逼厂商最终用更便宜但不够精密的部件?这就像买菜:便宜的肉,可能还不好吃。
(这段暗自琢磨的猜测:我估计有厂商其实会拿安全漏洞做文章——比如说故意隐瞒一些边界情况,留个后门,自己升级后赚点快钱。)
车子自动辅助这个事,就像小时候学滑冰,摔了几次才明白平衡的重要。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让安全提升到够用但不至于盲目自信的程度?我想,也可能没有严格的答案。而我每天在路上看那些出行的车,心里其实挺矛盾——一方面期待另一方面又怕全自动变成个笑话。而你还记得之前那次朋友的抱怨:他的车总是在误行驶中卡壳,弄得很烦。
或许,最终我们都得接受一个现实:车不是铁饭碗,安全也不是万能钥匙。只是那种细节——比如夜里忽然发现的那盏不起眼的灯——越不被关注,反而越值得深思。你说,这次召回后,是不是意味着技术越先进,责任越大?还是只是又一次披着科技外衣的短暂修补?
怎么说呢,未来在哪一站,谁知道?只是站在车旁,看那灯光晃动,心里总会存个问号。
全部评论 (0)